民国,有个“博山梅兰芳”

已故的王缤老师曾经力主我挖掘一下许翰英先生的故事,阴差阳错一直没有如愿。许翰英是 “后四小名旦”、江苏徐州京剧团团长,但他唱红梨园,却是在民国时期的博山。这件事一放,再也没有拾起来,成了一个不能完成的采访。

近日,董文颖、李福源先生编《博山历史编图录》出版发行,其中第52页刊载了1942年《三六九画报》第18卷第4期第23页影印版,这个版是“戏剧”,末题位置有个“歌台怪现象”栏目,栏目内有一小文,计200余字,主标题为《山东梅兰芳》,副题为“许翰英等在博山”,说许翰英曾经在北京永春社搭过两天班子,现在他与老生张如亭、武生马君武在博山唱戏,称赞了马君武的“金堤关”能“唬一气”,又说许翰英“也有一部分叫座的力量,他在那儿的地位,仿佛陈献秋在满洲之被称为梅兰芳第二,所以有博山梅兰芳之美称。”末了话锋一转,说:“将来也许各个地方都有个梅兰芳,给梅大爷壮这份儿‘叔伯’门面。”小文陈述了事实,却通篇充斥着谐虐,是一个酸儿不叽的文风。

《三六九画报》,1939年11月9日由报人朱书绅在北京创办,社址在宣外椿树下三条甲八号,责任编辑王泰来。该画报为16开本,每期24页—32页不等,日历中带3、6、9的日子是出版日,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杂志。从《山东梅兰芳》这篇文章,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尽管殖民地文化很不着调,毕竟也能保存下一些有用的文化信息。比如说许翰英离开北平自己搭班子在博山唱戏,成员有张如亭、马君武,都是实话。其实这时戏班里还有一个人,就是新凤霞,许翰英扮相俊美、嗓音清脆圆润,新凤霞称许翰英为“山东名旦”,这是她在《母亲》里亲口说的。《山东梅兰芳》这篇文章,重新唤起了我对许翰英先生的兴趣。

寻找关于许翰英在博山的线索,很费了一番周折。当年我采访最后的博山银匠刘衍生老先生时,他亲口说过四十年代在河滩看到许翰英演出的大红绸布广告,去听许翰英唱《红娘》时的情景,为博得观众喜爱,表演者或许会在风情上做些添油加醋,更贴近世俗,听着有点骚,却很卖座,但他的《丹青引》,边唱边画,功夫一时无双。税务街的老邻居张荣坤先生,父亲张宝华早年经营华兴鞋庄,却是一位标准票友,许翰英在博山,闲暇时出来逛街,看见鞋庄的皮鞋不错,走进来与张宝华闲聊。张宝华不认识许翰英,一见面,说的很投机,赶紧找人去喊贾子孚。贾子孚到了,一看原来是许翰英,说昨天刚看了许老板的戏,好!许老板既然喜欢宝华的鞋,就送给许老板一双!许翰英说不行不行,我从这里路过,看见张老板的皮鞋观瞻排场,想定一双,一定要收钱的。皮鞋做出来,一试,很合脚,许翰英吃惊不小,区区一个颜神镇竟有如此能工巧匠,送张宝华一张戏票,请张宝华去看戏。

许翰英剧照

许翰英,原名许景烈,1921年10月生于平度城关桥北村(现青岛平度市),两岁时因其大伯父许树发无子,生父许树人无奈将他过继给许树发,成为许氏门中的长子、长孙。许翰英从小酷爱京剧,13岁上中学时,就是校剧团的“明星”,很受校长的宠爱和器重。后在北京“永春社”搭班学艺,工花旦。出科后,1942年组班在博山及周边演出,次年拜何佩华为师深造。后来又随前辈艺人律佩芳、赵绮霞等先生学戏。他十分推崇“荀派”艺术,经常观摩荀慧生演出,在京期间学会了不少“荀派”剧目。1947年再到北平,邀请荀慧生的琴师及鼓师为其伴奏,并请荀慧生的合作者马富禄、金仲仁同台演出,其师何佩华为其把场,使他的技艺大进,声誉日起。许翰英何以在博山唱戏并且唱红?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吃好饭,围着博山转。谁叫博山是中华民国最为富庶之地?

1947年,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从山东青岛演出返回北京途中,机坠身亡;宋德珠亦一时息影舞台,是年北平的《纪事报》社举办选举新四小名旦活动。全国各地京剧观众均能参加。自8月1日至9月14日,共收选票20余万张。15日揭晓,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当选。选举后,四人又在华乐戏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传”,许翰英演《游湖借伞》、陈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状元祭塔》。连演三天,场场爆满,一时传为梨园美谈。许翰英当选后,遂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并得到梅兰芳的指教,一时曾有男(许)翰英、女(童芷苓)芷苓之说,成为“荀派”演员佼佼者。

解放初,他参加青岛市文联京剧团后成为青岛市京剧团头排旦角,一出《红娘》红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后来他参加了江苏省京剧团。常演剧目有《勘玉钏》《金玉奴》《香罗带》《钗头凤》等。1959年秋天,许翰英由江苏省京剧院调入徐州市京剧团任团长。但他未能逃过“文革”的厄运,1970年,徐州市所属的文艺团体集中在铜山茅村乡搞斗、批、改。许翰英随剧团住在后川村,当时是三伏天气,酷暑难当。他一面学习,一面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一年后蒙冤致死,终年51岁。

王缤老师为《连浆》读书会站台

听王缤老师介绍,许翰英的一位亲属曾在赵家后门于家胡同租住,那位房东的儿子数年前在四十亩地崖头上一个亭子里卖香烟火柴,可能知道一些许翰英的事迹,去寻找的时候已经人去亭空,再无下落。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去淄博市京剧团,采访了不少演员、琴师,都说许翰英的戏既好听又好看,他在山东演出,剧团每每都有多人去观摩学习。又听说淄川杨寨村的戏班子解放后曾不断得到许翰英的帮助扶持,我就找到大哥培常,培常找了杨寨村书记,我赶到杨寨的时候,书记已经易人,年轻的新书记从仓库柜子里掏出一段唱戏的行头,是一截大红绸缎,花旦胸前佩戴的某个部分,绣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书记说,听说这是当年许翰英在这里唱完了戏,把全部行头留给了杨寨。我说这些东西都在吗?都在,就是没拾掇,窝窝悠悠捣在一个木头柜里。我说,这可是宝贝了,千万不能弄没了!书记说是吗?那我们得好好收着!


本文为刘培国先生原创文字

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未经授权转载者

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

刘培国

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执行董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国,有个“博山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