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随笔:读书与气量

 读书与气量      文/鲁先圣

  古人说:“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才,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曾国藩官做的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

 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深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走进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读书让人渐渐摆脱的面目可憎,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达观,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让自己活的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

 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须辩解;如果诋毁批评的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先圣随笔:读书与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