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武”,卫国正卿宁速之子,卫文公、卫成公时任大夫。

▲愚:大智若愚,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转为平淡。不是故意装糊涂。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展现自己的才智为国效力。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能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才智内敛的能力一般人做不到。”

【学而思】

上一章言季文子太过谨慎,下一章言弟子们过于激进,本章言宁武子大智若愚,言行符合中庸之道。

“愚”也有质朴之意。邦无道,自己要保持质朴之心,不同流合污。

参读:

《公冶长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述而篇》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泰伯篇》8.13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宪问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卫灵公篇》15.7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别解】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展现自己的才智为国效力。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不畏艰险,愚忠报国。政治清明的时候为国效力,别人可以做得到,政治混乱的时候能愚忠报国,一般人做不到。

【学而思】

此种解读虽然不符合文章本意,却符合后世的爱国思想。忠君报国的思想是秦汉大一统之后才有的,先秦时期是分封制,“忠”是个人道德品质,与后来的忠意义大不相同。

有人用宁武子的谥号“武”(西汉·刘向《谥法解》云:“刚強直理曰武。”)加以解读“愚”,但《谥法解》也有:“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分析《公冶长篇》前后章节,“愚”仍应该是大智若愚之意。

【知识扩展】

朱熹《论语集注》: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程子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清·宦懋[mào]庸《论语稽》:“上章言文子之知,此章述宁武子之愚,正可两两互勘。大凡烈士殉国,孝子殉亲,皆必有百折不回之气而后成。当其不知有性命,不知有身家,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有似乎愚。及其至性至情,动天地,泣鬼神,人乃以为不可及。而不知所不可及者,即在此置身家性命于度外之一念乎。武子仕卫,进不求达,退不避难,在见几而作之士不免从旁窃笑,而卒各行其是,以保其身,而济其国,此夫子所以叹美之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冶长篇》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