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丧”,其实是“颓”

“我可能要得抑郁症了。”

当我跟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先是沉默,然后回了我一句:

“那你打算怎么办?”

“不知道,只是觉得每天一点意思都没有。”

他明白,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我说这句话了。

二战考研,初试分数勉强过线,复试又被刷掉。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学下去了。想起当年首战,我踌躇满志报了清华,觉得自己已经将历年分数线、考点还有各种复习资料研究了个遍,肯定没有问题,记得临考前还给妈妈打电话,我说:

“妈,儿子准备得特别充分,这回说什么也要弥补三年前的遗憾!你就等着我凯旋吧!”

电话那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提醒我注意休息,不要复习得太累。

结果,铩羽而归。

痛定思痛以后,我将目标降低,觉得当初意气冲动,过于好高骛远,于是就把目标定在了中部一所普通的211院校,虽然学校牌子不大,但是专业优势明显。我把之前的备考资料重新整理归纳,又买了两大箱辅导书,重新开启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一心想着这次从战略上和战术上都没问题了,总该考上了吧。

谁曾想,老天似乎在跟我开玩笑。考英语的前一天晚上,不知怎地得了重感冒,说什么也看不进去书,但所幸还好,第二天凭着平时的底子,勉强还算正常发挥。二月份查到了初试分数,心里稍稍缓下一口气,因为凭往年经验过初试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复试,我在网上搜遍了经验贴,专业书籍也翻看了好多遍,拿到复试通知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报考学校。当天面试的时候前半程还算比较平稳,但后半程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老师增加了英语考察难度,我连续抽到了三道比较难的题目,由于之前实在没有准备,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嗡嗡地响,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我憋红了脸也未尝想起一个相关的词,老师看我实在作答不出,只好匆匆结束面试。说实话,我不记得那天是如何出的考场,只是隐约感觉心里被掏空了一大块。

复试放榜,不出所料。我不敢把结果告诉父母,自己一个人回了公寓。

于是,第一天,我待在公寓里,睡了一整天。第二天,实在太饿出去吃了一点东西。

第三天及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勇气踏出门一步。好几次早上醒来,看着镜中的自己,莫名感觉苍老许多。脸色蜡黄,双眼无神,二十多岁的年纪,本不该如此。我想,人如果失去希望,只剩一副空骨架,就只能陷入日复一日的自我怀疑中。最大的痛苦不是有多累,而是你的努力迟迟得不到肯定,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变成了我生活的几近全部。整个人毫无生气,精神涣散,平日里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此时无论如何都提不起兴趣。伴随而来的还有“熬夜惯性”,每天晚上洗漱完之后我就坐在桌子前面发呆,不停追问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情到底有何意义,很多时候陷入死循环,许久之后,转头看看窗外,已是凌晨时分。这样的状态不知持续了多久。

“你到底想要什么?”朋友问我。

我也无数次这样问过自己。我惊讶地发现,原先无比清晰的那个目标,现在连轮廓都失去了。一直笃定的那个所谓“目标”,原来不是生发于内心,而是外界“灌输”给我的。我根本连自己想做什么与能做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仓皇上阵,然后丢盔弃甲。

而想起周围那些出国、保研、工作都已经有了很好出路的同学,他们很早就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准备,仿佛冥冥中有人指引一样,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看着他们一个个踩着自己的节拍奔赴前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慌张与迷茫,整天精神涣散,周遭的环境让我喘不过气,刚开始我还安慰自己,谁都有“丧”的时候,只是情绪低落一点而已。但到后来我才发现,我的状态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丧”,而是“颓”,“颓败”的“颓”,“衰颓”的“颓”,“颓废”的“颓”。“丧”是一种常态,而“颓“则是一种病态。我终于明白,诉求得不到重视,付出得不到回应,困惑得不到解答,无数的得不到让我的心日渐枯槁,内心的不安全感日日夜夜累积,终于有一天突破临界点,内心的大厦轰然倒塌,“颓”也由此显现。

朋友跟我说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之后拉着我去做了心理咨询。咨询师服务很好,也特别投入,他建议我抛开情绪,关注行动,通过行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充盈感来逐步消除自我怀疑,不断给自己正向的行为激励。在他帮助下,我慢慢开始摆脱那种困厄焦虑的状态,生活开始恢复了往日的颜色。

现在想起那段经历,还是不由得胆战心惊。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平淡”是最难得的状态,它的核心是安定感,也就是内心的平衡感,是完全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处境,对周遭环境有冷静的分析觉察。而所有的焦虑本质上都是由于内心的失衡,要么就是内心过于脆弱,要么就是太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两种状态都不能持久。人最终还是会归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不同的只是所需时间不一致而已。

这个世界无论你怎样,还是会一如既往地运转。越是得不到外界的回应,就越要死皮赖脸地肯定自己,这样才能在混沌中赢得一丝喘息。我想,安全感不会来源于仰望星空,它只能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劳作。就像我当年的“颓”,它的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无力感。而能克服这种无力感的,唯有行动,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行动。当头脑无法有效支配身体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身体去带动头脑。你会发现,这种由外而内的牵引力会逐渐让你摆脱无力感,从而重新找回掌控自我的感觉。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的活法,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勇敢面对每个人相同的结局,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或许才是值得追寻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以为的“丧”,其实是“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