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李慎之先生评价道: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评价如此之高,也不禁增加了我对此书的期待。

  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那要读懂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至少也需了解其写作背景。通过上网查询,我了解到本书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以英文出版,而后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根据英文本译为中文。因为其是讲稿,又是讲给外国人听的,所以我读起来并不费力,反而更惊叹于作者的文笔之精妙,用有限的篇幅概论了中国各大哲学流派的发展历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五四运动以来青年一代所具有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便谈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详尽的介绍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何中国人不以宗教的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与表达。人生论知识论和宇宙论都是反思的产物。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哲学家上一定的上层建筑,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也表述了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长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聊聊几句,言简意赅,就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次作者囿于实际,体现了其对现实的关怀,在写中国哲学的背景时,将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对比,深刻的展示古中国人与古希腊人的不同,从而揭示同一时期不同思想的原因,即哲学的变与不变问题。再者,作者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社会制度,从出世和入世的两种态度,中国的艺术与诗歌等各个层面引出中国的哲学起源。

  诸子百家,群雄并起,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这也似乎正是那个时代的魅力所在,作者或多或少都介绍了各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面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打破了旧时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其也是第一位儒,创立了儒家学派,但无疑其也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刘歆说儒家“游文与《六经》之中,留意与仁义之际”这些经的性质由名字就可以知道。但孔子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凡是为官者必须通过儒家的经典考试,一时间奠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自此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也走向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而另一个另我欣赏的便是作者的人文关怀,他的文字并非是冰冷的,如他笔下的墨家,他们是侠客。游侠,现代人对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吧!“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刀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这是墨者的追求,墨子希望天下兼爱,但后来的结果不得而知,诸子百家在战国之中的较量,最终以法家的胜利告终。冯友兰先生在书中写道:墨子的理想世界,只能通过兼爱而创造出来;墨子本人的言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何其悲,不可言状!正是这种冷静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让文字有了温度,让读者与笔者之间的距离更进了一步,也正因为如此,我完成了由对中国哲学的敬畏读此书而到对此书的喜爱乃至对哲学的热爱而读此书的转变,也许我言辞拙劣,但无不真情流露。

  从百家争鸣的开始到结束,期间划过了无数思想学者,作者无论史料、选材、还是文笔都堪称妙笔,各家的学说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向我展示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思想文化。十分庆幸,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简史,他更多的,是强调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渊源和脉络。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过去的哲学家们说了什么,他们说这些话时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们认为这些话应当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样,我作为一个哲学的槛外人,在读了这样一部有关哲学的作品时,还能循序渐进的理解哲学的发展与进化过程,辅以历史背景,便能轻松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无疑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我也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要督促自己,温故而知新!

  中华文明有过无数次辉煌,也有过曾不止一次的黑暗。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历史,其历史的积淀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而中国哲学正是这骨子里的灵魂,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更应该让中国哲学在当代对全世界、全人类文明做出重大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