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与慈禧》| 非历史剧、无宫斗戏——老戏骨们都爱看的清宫剧长什么样?

01

《德龄与慈禧》是何冀平在1998年创作的话剧,是香港话剧团在“九七”回归之际打造出的精品之作。被称为香港话剧团的“戏宝”,与《天下第一楼》同时收入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

关于这部剧的赞誉已经太多,北京场每场都有熟悉的老戏骨来看。一个剧本好演员好、舞台完美、制作精良的剧,也只有“值得”两个字形容了。


图片发自App

刚看名字,怕它过于严肃,先找来剧本看。刚看第一幕,顿觉轻松又好笑:

容龄:荣禄uncle ,goodbye !

荣禄:(不知如何回答)啊,够白?你够白。

(两女不知荣禄讲些什么,大笑着跑下)

笑声清亮,无拘无束。

是的,《德龄与慈禧》与其他森严的历史剧不同,它没有厚重恢弘的距离感。

剧中的人物摘下了史书中定义他们的标签,在不违背史实的基础上、透过艺术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更有血有肉、立体多面的人。

剧中,慈禧向荣禄坦白内心:“二百年的江山,谁也不想败在自个儿手里。”,“我是个女人,我要有人疼我爱我,有人给我搭荫遮日,有人为我抵雨挡风”。

她心里明白:“满朝文武都是些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家伙,没一个知我信我”,“下人当你是木偶,所有人都是当面奉承,背后骂你,每天听的、见的都是假的”。

而当德龄如一阵春风吹进紫禁城时,她带给慈禧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照相机电话、火轮车或西洋的舞蹈礼节,更难得的,是坦诚开放的人性。

真诚才换得来真诚。德龄让慈禧对爱情、对自由恍然领悟,更成为了少有的、让她信任的人。德龄之于慈禧,不仅是御用翻译、御前女官,更像是老师、像知心朋友。

慈禧在何冀平的笔下,被诠释成了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情感、更慈爱也更脆弱的人。

除了两个女主角,其他角色也是如此。

编剧俯下身来,通过说话一急就结巴的荣禄,只会说“主子说得对的瑾妃”,一出场保准惊讶地“哎呦”一大声的恭王女儿长寿,勾勒出了饱满而灵动的人。

从英文的可爱释义,到老与新、东与西的碰撞,都令观众捧腹。动人的细节丰富了观感,更增加了观众的记忆点。

02

何冀平曾写过《德龄与慈禧》的批注文章,收在《天下第一楼》里,名字叫——《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慈禧不是曹操,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责任不可推卸,但慈禧晚年确有改旧制,行新政的动意。这不一定是德龄的感化,会不会和德龄有关,我做了大胆的想象”

“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可以为历史‘更新’的优越性,笔下的人物突破局限,在遐想中飞越,便是作家自由舒展之时。”

事实上,历史上的裕德龄在她的英文回忆录——《清宫二年记》中描写的慈禧,也是一个颇有人情味儿的人。

她是喜欢被恭维、喜欢排场,但她也和蔼、友善,厌恶贵妇生活、喜欢无拘无束。

对德龄,“就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太后是一个性情达观的人”,有着可爱和精致的一面。

德龄与慈禧在颐和园赏雪。从左向右依次:德龄容龄的母亲、德龄、慈禧、容龄

裕德龄对光绪皇帝也极尽称赞。

来紫禁城之前以为的木讷严肃的皇帝,接触下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他智慧超群,并且极其擅长外交,只不过他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这些才能”

“他极富音乐细胞,没有学习就能演奏几种不同的乐器。”(摘自《清宫二年纪》)

“要亲眼去看看”——这是德龄想要入宫的原因。而慈禧和光绪帝也的确给了德龄许多惊喜与新的经历体验。

是的,只有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才知道现实与传言的差别。

在这一点上,事事皆如此。

《德龄与慈禧》在1998年香港首演的当下,也犹如一阵春风般,让紫禁城摘下了其一直以来的神秘标签。

让人们看到了与认知不同的——它的包容、宽厚与坦诚的一面,安抚了香港民众当下浮躁无依的心。

剧中的思想交汇碰撞也值得细细品味。

德龄对四喜说,“人不分什么上等下等,人都是平等的”;

裕庚对荣禄说,女儿的婚事要尊重女儿的意见;

德龄让慈禧明白, “爱,是最光明的,应该放在明处,大大方方去爱,真真切切去爱,不怕任何议论,不惜任何代价,经得起任何风雨”。

这是100年前的清宫与现代思想的交汇,也是对当下的一次重新审视。

03

《德龄与慈禧》在1998年末由香港话剧团首演,收获了年度舞台剧五大奖项。十年后,作为北京奥运港澳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以普通话版本上演,由卢燕(饰慈禧)、曾江(饰荣禄)主演。

2010年,汪明荃向编剧何冀平借出剧本,改编成了粤剧,与罗家英夫妻档饰演剧中的慈禧与荣禄,在香港文化中心一连六场。

而今年的两组主演——卢燕濮存昕,江珊郑云龙,更是何冀平剖析每个角色的特点后,严苛选择的。

再次饰演慈禧的卢燕老师,举手投足便是说一不二的权威。

她声音的有时沙哑、反应时而顿滞,完全贴合了年老慈禧威严下的疲惫;跟荣禄二人的对手戏,92岁的卢燕老师眼神中竟有少女的羞涩和光芒;下半场开场《空城计》唱段惊艳四座。

最后一幕,卢燕老师极富情感的念白,几乎让我泪水盈眶。

相比江珊,卢燕更多了慈爱,对德龄更像奶奶对孙女般慈祥爱护。


图片发自App

江珊老师的慈禧,台词功力太强,轻重音把握着语气节奏。有威严所带来的距离感,与德龄的关系更像“番使”(哈哈这个朋友音译真的很好笑)。

听到德龄讲述“爱”时,江珊老师的情绪从气到惊讶,到若有所思,再到“打开心牢”的顿悟与感动——环环相扣,直打心底。

(剧院里的感动直截了当,旁边的小姐妹们直抹眼泪)


图片发自App

再说光绪,濮存昕老师表现出了一个不敢逾矩、无力感很强的光绪。

为适时将《三江会楚变法奏折》上呈慈禧,他便把手就预备在衣边的奏折旁,这是隐忍试探的光绪;

被慈禧呵责,他就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据理力争,像耍赖的孩子。

全场大笑鼓掌,好似你真的就亲眼看到一个热血爱国,却发现什么都无法掌控的皇帝,有懦弱有哀怨。

而郑云龙的光绪是报国急切,单纯不善权谋,苦闷也不失英气的少年皇帝。尽管爱自由不可得,但他没有麻木,温水中的他并没有停止挣扎,眼神有光。

这是我认为的,跟濮存昕老师表现出的光绪有很大的不同的地方。

他简单,脑袋想什么就表现出什么——被束缚时的心灰意冷,听到康有为消息时重燃眼中的光芒。

郑云龙的郁郁不得志写在脸上,更有想要救国挣脱的急迫感。

对裕隆皇后喊出“因为她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时的愤懑,说“我不喜欢你”的字斟句酌,他场场表现愈加精进。

或许,当郑云龙真的走进光绪内心,并坦诚地演出来时,他便就是光绪了。


图片发自App

香港话剧团台柱子黄慧慈老师,最喜欢的德龄小姐姐,2007年曾因粤语版的《德龄与慈禧》,获得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女主角。

这次更在北京场连演7场,非常辛苦。

她特别贴合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德龄的形象和口音,一口港普,灵动聪慧,反应超快,接得住濮老师的临时起意,她一出场便是欢乐源泉。

除了主演,整台演出班底都由天津人特别优秀的老戏骨的组成。(老师们巡演第一个回天津好不好!)

老师们是真的稳。裕庚,荣禄,皇后,瑾妃,李莲英,四喜……每个角色灵动充沛,才让整个剧完整生动。

既点缀了严阵的紫禁城,让它有血有肉,又缺一不可。跟主演势均力敌对得上,又恰到好处不过头。


图片发自App

04

司徒慧焯导演太厉害,舞台的呈现简简单单又恰到好处,紧凑中有呼吸,让人完全身临其境,跟着故事跌宕起伏,也不觉冗余。

感受得到紫禁城的波云诡谲,也有愉快轻松——容龄的舞蹈、有德龄的唱歌,回声的设计凸显紫禁城的空旷与威严,乌鸦声等音效瞬间把人拽进深宫。

场景小小变换,氛围立马就变了个样。

从棚顶吊下的外墙,拉开宫内宫外;四周的矮围栏,围开了室内室外;慈禧寝宫的珠帘,是她信任与坦诚的分隔;吊顶打光从左移向右,再从右向左,好似日出日落——

光绪帝望着龙柱的影子,日复一日,郁郁叹息。

最后一幕,慈禧驾崩,最是被打动。

宫灯从前到后成对点亮,依次向后排开,蔓延出宫殿的深幽寂静。寝宫慢慢后退、渐行渐远,消失在雾气茫茫中。

慈禧终于离开了紫禁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德龄只身一人探寻,脚步急促。终见一片荒凉、不知前路。

演出结束致谢时,卢燕老师说,“我今天能够在何冀平这部作品中重新演绎慈禧,是我这一生最有价值也最难忘的工作!”

而我想说,能有幸置身剧院亲身感受这样一场“天明深宫曙色新”,也是观众的“最值得”与“最难忘”!


图片发自App


                    • end •

观剧小花絮:

1.光绪为啥叫慈禧“皇阿玛”?

“皇上称太后为“阿玛”,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其实太后一直都希望自己是男人,于是她让我们至少在称呼上把她当作男人,这也算她的癖好之一。”

                          ——《清宫二年纪》

2.光绪和德龄到底谁跳舞跳得好?

当然啦,在剧中,德龄是教光绪帝跳华尔兹、带他接触西方礼仪的小老师!

而戏外,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学过一点国标舞的郑云龙同学却比黄慧慈老师更会跳舞(小郑悄咪咪地说)

3.最后,大家可以找一下德龄郡主的英语口语。她将中国通过美国纽约福克斯影音棚展示给了世界——89年前的清朝旗装盆底鞋与流利的英文相遇,很是特别。


『这个视频大家也可以直接去我的公众号(24h光)里面看喔。』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龄与慈禧》| 非历史剧、无宫斗戏——老戏骨们都爱看的清宫剧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