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进来聊聊盲审~

今天跟大家聊聊盲审的事儿,

正值各大高校本年度下半年的答辩季,

有人欢喜去答辩,有人盲审被打回,

这的确令人苦恼::>_<::

答辩季,常常听到老师学生们的“不平则鸣”,

于是今天抛出了题目中的话题供讨论。

导师只有指导权,没有或基本没有论文的生杀权。

生杀权在盲审专家,在答辩组。

问题来了,导师认为不错的论文,

盲审专家不一定能过;

盲审专家认为不错的论文,

答辩组不一定能过。

更何况盲审时一位专家打优秀、

一位专家打不及格的状况并不少见。

从管理者而言,往往认可的是专家们的意见,

特别是对评价不高的意见

几乎到了“无可争辩”“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

如此一来,“球”还是会踢给导师。

如果意见能得到导师的认可,

指导学生继续修改完善不存在问题;

如果导师和学生不认可专家们的意见,

麻烦就会接踵而至,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前几天某公众号的一篇短文

《不愿多带研究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引起反响和共鸣,

许多老师留言诉苦衷,并补充了其他理由,

力陈带研究生的苦恼和风险,大都赞成能少带尽量少带。

有一位老师的意见让人感叹唏嘘,

她说今年指导的一位研究生,

其毕业论文她跟学生讨论过无数次,

帮学生认认真真修改过6遍,一

篇论文四五万字,

6次修改花费的时间精力可想而知。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

每次修改都能感受到学生的进步,

论文的不断成熟,从中也体会到了指导学生的乐趣。

在她看来,论文提交盲审之前其质量已经达到了学生目前的最高水平,

也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她和学生都在满怀希望地等待“同意答辩”的结果。

但是,两份盲审,一份评价优秀,同意答辩;

一份认为质量不达标,不同意答辩。结果让人哭丧。

还有一位老师,对盲审意见更是不敢认同,

提出质疑:盲审专家是不是这个学科的?

认真看过论文没有?

为什么只是站在自己的优长处将观点和研究方法强加于学生,

就不能从论文本身加以理解?他气愤地问:

研究生论文质量到底由谁负责?是导师还是盲审专家或者是答辩组专家?

借鉴于此,导师的责任能否也落到实处?

出现意见严重不一时,

由导师确定能否通过,能否答辩,

能否毕业,能否进到下一个环节。

将来即使过两年论文抽检不合格,

导师也无话可说,只能认罚。

、那么论文抽检就一定公允吗?

一般来说,层次越高的评审,

质量越有保证,这一点还是要深信不疑。

从研究对象出发,

从解决问题出发,

从适合的研究方法出发,

从论文本身出发,

尊重写作者和指导老师的付出,

是一些唯方法论是举者的确应该具有的眼界和格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不是适合评审者的就是最好的。

那样的话,又会陷入新的“困境”,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和方法的多样。

欢迎大家下方评论区留言,

与卓妹儿一起聊聊盲审的喜与忧。

(´。_。`)(´。_。`)

论文写作,优卓文化伴你前行!

END

来源:优卓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