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上马 记住2013 ——2013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记

【正青春】赛记9

              记住上马 记住2013

    ——2013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记


2013年上马比赛日是12月1日。这个日子我一生不忘!

1968年12月1日,我走向社会走进了工厂。

在参加工作45周年纪念日跑上马,我觉得很有意义。上马之于我是邂逅、巧合,也是命运的期遇。我第一次异地比赛就是去年上马,大红苹果和宫正兄弟帮我如愿参赛,那是我第二场全马,我以3小时46分完赛,比大马快了28分钟。转眼一年再跑上马,已是我的第九场全马赛事。

由于这次上马是我本年度最后一赛,准备的比较认真。11月初探亲归来,先与二哥夫妇和郭律师参加了杭州西湖30公里跑山赛,体验了高温下山地间四小时的坚持,又在回连后与郭律师等跑友完成两次三十公里拉练,11月23日周六,在大红苹果带领下完成星海广场二十公里强度跑。

11月跑量278公里,少于去年同期的323公里,但抛去伤病休息,单日训练量略高些。对我来说固然又添一抹年轮,却还期望能够改写去年的上马成绩,为全年十项赛事划上圆满句号。

我和刘毅老师四点半起床,洗漱备装吃早餐,带上了一次性雨衣。大家步行去起点,散开寻找各自存衣车,去各自待跑区。我挤在距起跑线不到二十米的地方,只看见了张华在路边,周围都是陌生面孔,大家在领操者指挥下伸展跳跃做准备活动。

上马组织者的时尚和精明不止在于汇集35000之众,招揽来自83个国家、地区的参赛者,还别出生面地安排开赛前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我未曾见过的崭新一幕。

偏凉的气温和雾霾,没影响参赛者的情绪,七点整一声枪响,人们潮涌向前,张华掠过我身边很快消失,我按自己的节奏跑起来,几个一公里都在5分10至15秒上下。进入长长的南京西路大约5公里前后,我感到身体发热脱掉了雨衣,随之出现两个一公里都是5分左右的情况,我谨慎降低速度,使第一个十公里在52分27秒完成。这段赛程,我只听到孟文打招呼并看着她绝尘而去,再未见其他跑友的身影。

我依然按5分12秒配速掌握节奏,不是每公里都看表,而是有时瞅一眼平均配速,对步频和发力做微调,也不关注那些超越我的人们,还好,这个速度我一直感觉比较舒服适宜。进入外马路往返赛段大约十七、八公里处,我在相向而来的先头部队中看到了茂玉和大红苹果,他们领先我约两公里左右,他们的节奏是实力使然,我有自己的节奏不可追随。

我要说的还是上马组织者的精明:在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赛段上,他们组织和吸引了密集居住的上海市民驻足观赛,为选手们加油助威;而在漫漫沿江路工地多人流少的赛段,则设计了同一条路往返赛道,使每位选手既是运动员又成了观众!因为我们总能看到相向而来的“先头部队”或者“后续部队”,不觉得孤单痛苦,减轻了疲惫劳累,那么多同路人关注着支持着我们!跑在前面感到的是荣耀,跑在后面也没觉得落伍,我可能看不清楚谁是谁,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一路上跑着的全都是同行者、伙伴们!

20公里处,我耗时是1小时45分20秒,这段十公里我跑了52分53秒,较前十公里慢26秒。

20公里后,追上我的人渐渐少下来,基本是些脚步轻松有力、呼吸均匀平和的实力选手,而被我追上的人们则渐渐增多。这段十公里,我保持了5:12配速,到达30公里路牌是2小时37分55秒,用时52分35秒,较前十公里快18秒。

这个重要的过渡赛段,我的身体没有伤痛,连有伤的右腿也无明显反应,是比赛中最孤独但却最安全的一段赛程,它把无伤无痛的我送到了接受考验的新起点。

我在回顾十月的墨尔本马拉松赛时曾有这样的结论:“最有价值的速度是30至40公里能保持的速度,它的珍贵在于超出目标平均配速!”随之而来的10公里及尾程2.2公里比赛中,我尝试着按这个结论践行,逐渐提速发力,使配速进入5分10秒内,32公里前后,右脚中趾端胀痛,我知道又起泡了,但无暇顾及。

到35公里转弯过后,我追上了张华,又一次见证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原本我以为早将她甩在了身后人海中,因为之前所有的同场比赛,我都是十几公里就将她超过,未曾想这次我按3小时40分完赛目标配速跑,她会领先35公里,这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东北妹子,值得尊重。

她没有出色的身材,没有绝对速度,却有着黑土地人骨子里那份不屈不挠的坚强,为了这份爱好她能舍弃美颜、舍弃诚实劳动所获,不畏寒暑,顶着风吹日晒,在跑马中一次次突破自己,首跑郑开,她就是4:07,烟马进入3:50,这次上马又笃定pb!超过她的时候我郑重说了句:“跑得不错,坚持!”这既是鼓励值得尊重的女队友,也是鞭策激励我自己,我们都在做同样的选择,就是坚持。

过了40公里路牌我没有力竭,而是开始加速,数点着被我追上的人们。至终点,除了减掉先后超我的三人,我共追了80人,比去年多了13人。

我的这段配速提升到了5分以内,最后一公里是4分37秒。我以3小时39分37秒再度完赛上马,也在这座我最尊重的城市结束了2013年的全部赛程。

我表计跑动距离42.63公里,用时03:39,平均配速5:09,时速11.60。虽然这次上马成绩不是年内最佳,但对我来说,却是一次用主观意志理性掌控比赛的成功尝试,实现了后半程快于前半程,后十公里快于前三十公里,尾程两公里全程最快配速。

在补给上,五公里后间断补水,十公里补盐丸,十五公里补能量胶,这两样每隔十公里依次补进,用了四粒盐丸三支能量胶。

与一年前相比,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我没有随着自然年龄增长而老去,却在一次次跑马经历中抵御了岁月的侵蚀,维系了健康的身心,延缓了生命的衰老。

从年初厦马、三月底郑开马、五月东营马、丹马和鲅鱼圈半马,到九月烟马,十月墨马,和这次上马,我共跑了七个全程一个半程,还有六月的长白山50公里和十一月杭州西湖30公里两项山地越野赛,我在年内共参加并完成了十项赛事。

虽不能用十全十美自诩,因为无论从成绩和参赛量上看我都是团队的普通一员,但从个人感受来说,真真切切的是美妙绝伦。这是我六十二年生命历程从未有过的切身体验,从未有过的运动节奏,从未有过的身心锤炼与熏陶。

跑马给我带来肌肉、骨觡、心肺及各项生理机能健康的同时,更带来了心理的平和宁静,心灵的净化升华。一切看得更开——不是想看得更开,一切望得更远——不是想望得更选,这就是跑马的神奇力量!在坚持、忍耐、熬煎、拼博中挥洒出去的一身汗水,换来发自心底的快乐和满足。这不是跟谁都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这是跑马了才可能懂得,经历了才可能收获的生命历程中最弥足珍重的东西。

2013年,许多往事难忘,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幅幅鲜活的参赛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元月五日,邹广仁老哥六十七岁高龄在厦门成功完成首个全马;同龄的杨传奇老哥在北马交上了相同答卷,又一举拿下今天上马全程;庞万柱教授六旬之年参加了团队组织的全部赛事,与年轻人一道经历五月三周连赛全马,已累计完成25场全马比赛;胡燕年初伤病,却在复出后连拿六站铁三积分赛冠军,并以遥遥领先的优势完赛大理环苍山洱海百公里越野赛,弥补了伤退香港百公里比赛之遗憾;“孟文伤于狗,复出狗见愁”,广马3:35,上马3:26;于雷成功举办了大连、大理两地百公里越野赛;还有忙碌的大红苹果,受伤的宫正,参赛最多的王瑾,执着的郭仁利;还有集强者智者于一身的跑颠儿张春晓、可爱亦刻苦的小神仙张滨(这次上马pb2:54:22)、心无旁骛的孤行侠刘传波、这水到渠成的三剑客。

还有黄泥川小队、秀月小队、钻石湾小队、东港支队的故事;2013那么多跑友体验了自己首场全马,未提及的井非只是老李、小李,和强悍的大海……

多少人和事,写出的越多,未写进来的就更多!

他们都是榜样,是镜子,是励志的书,是领航的船。跑动在他们中间,汇聚在这个群体,无论长幼男女,都会各自领略从未体验的精彩人生,都会惊叹自己站在了从未想象的高度,都会感受生命力量的源泉永不干涸渊远流长。

珍惜这个群体,珍惜我们的团队!

跑马归根结底不只是为了比赛,它是兴趣和爱好,是人们选择的一种快乐方式,是生活而不是锦标。

跑马为爱好它的人们存在,它使这些人们如醉如痴,它让痴迷者从那里获取不竭的正能量,灌注、播撒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

无论清贫还是富足、健康还是有恙、困顿徘徊还是一帆风顺,跑马都让我们沐浴五彩人生,这才是生活。

而在跑马人们的心目中,生活永远都是美好的。

热爱生活,记住上马,记住2013。




                                江 洋

                      2013年12月11日稿毕

                      2021年12月28日发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住上马 记住2013 ——2013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