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促成质的飞跃,我们学习汉字都是从生母和韵母开始学起的,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开始练习写字,而后我们练习词组,造句,进而写日记,写作文,写各种文体,议论文也好,叙事也罢,总之胸中有丘壑,有心情的时候还写写诗,写写短篇小说什么的。这都是点滴积累而成的,至于写的好与坏和个人的语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天生就有写作的天赋,这个可不光是靠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当然如果你有了这个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进步自然要比别人快的多,写的也更加引人注视,就好比我们写过许多的作文,但是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成为新时代的鲁迅,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有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对文人的重视程度等等……

我们学习那些出名作家,不光要学习他的文法,还要学习他文章的骨架,文章肢解开来能够独立的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学过许多鲁迅的文章节选,比如《阿Q正传》就能独立成为个故事。

还有就是作者的措辞,言简意赅,绝不拖沓,给人痛快淋漓之感,更能用几个字表达丰富的内容。

比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致刻画的惟妙惟肖,叫人脑海里闪现出一片绿色,一副生动的画卷。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面的“借问”和“遥指”生动而形象的表达出一种生活的艺术气息。文章不易平铺直叙,这样会叫人感觉枯燥无味,没有一点生气,读起来如同死灰一般没有滋味,也不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任何的痕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件多少能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或者能给人带来警醒和教训。没有这些内容,就没有中心思想,也就不知所云。文章最难的就是把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描写的特别的清楚却看不出是人为的雕刻和堆砌,人们都起来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生涩的感觉,自然,流畅,舒心,让人读起来没有任何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去读信息量特别大的文章,动辄有几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著作,除非读者是专门搞文字方面研究或者文学方面写作的人才有精力去看到的制作,现在的人更追求高效,短小,能够包含大量信息的短文,人们更注重使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大量的信息,以至于人们的心情非常浮躁,根本沉不下心来好好的琢磨一篇文章,因为他们写文章时有一定目的性,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写好文章,而是写的这篇文章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和使用价值,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影视剧表演等等等都向商业化模式发展,你写个名著,名作品如果商业运作不当,可能连最基本的投资都赚不回来,而一些没有任何内涵的偶像剧却大有市场。因为他们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口味,符合他们对金钱的崇拜和一些对高富帅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这就导致一些胡编乱造的作品,而那些经典作品被束之高阁。如果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还是多读经典,毕竟几千年能传下来,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经过岁月打磨的精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反过来那些垃圾作品即使读一麻袋也没任何益处,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情愫和心性。多读经典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有利于开阔我们眼界,拓宽我们的思路,铸造我们的心胸。不要浪费光阴,多读经典!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