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前几天终于收到网购的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一书,十节诗意语文课,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阅读完,并且随处稀稀疏疏地标注着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处,禁不住喋喋赞叹,内心泛起层层波澜,特记之:

一:装满这桶水

     经常听说做教师的如果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自己本身的知识要丰富,功底深厚,炉火纯青。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名师出高徒。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当代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我们那时候无法想象的,这也导致在很多方面,教师不见得比学生了解的多。

     如何破解这一尴尬的局面?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给我们答案:每一堂课,不管是华美绚丽还是纯朴素简,不管是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不管充满着贵族气质还是散发着平民气息,无一不带给学生新意,为学生创设出皎皎如明月、灿灿若星辰的诗意语文。而这些,统统离不开王老师自身功力深厚。

    《枫桥夜泊》相信绝大多数五年级孩子早就接触过、背过。但王老师却上出了新意,上出了厚度。课堂开篇,王老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起点,逆时而上,串联起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让学生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视角去发现一种文化传承的密码。在课的结尾处,王老师反其道行之,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起点,顺时间而下,又一次复现陆游、高启、王士祯和陈小奇的诗句,跨越前年的寒山钟声,传承千年的“钟声文化”。

二、点燃那把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王老师的课堂上,并不存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而是启发、激励、引领式的自主教育,王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语言学习和审美熏陶,水乳交融。

     王老师提出“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他的《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让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其原有的语言背景中,直至深入潜意识中,假以时日,学生稍有近似的情境诱发,变回瞬间唤起,巧妙串联。而这样的例子,在王老师的克重遍地都是。

    《长相思》一课,以读串起整堂课,通过“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味道。);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一遍又一遍逐层深入的诵读、想象和体验,在词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实现真正的阅读。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生命的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地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惊叹。王老师课堂上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都离不开台下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磨炼。

    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恰当的位置,缺的就是品词。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品评?怎样引导学生品好这些词?等等,这些思考、自我否定带给王老师无限痛苦,“像一群嗡嗡闹转的蜜蜂,又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经历过长达数月煎熬的第二版没多久再次被王老师推翻,因为他又有新的思考、启发。就这样,历经半年,前后三次大改,最后终于呈现出光彩流转、让人惊叹的《只有一个地球》。

    通读《诗意语文课谱》发现,王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够诗意如水,缓缓流过,境界渐宽,水到渠成,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内功,对课堂充分的预见、离不开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和执着、更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教育之道,路漫漫,吾将奋力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