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技能,通过技能劳动换取财富,保障生活。还有一部分是习惯,因此《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重在习惯两个字,没有好的习惯,技能永远会保持在普通水平。
很多人没法养成好的习惯,原因是养成习惯的过程非常痛苦。没法战胜内心中混沌的兽性。很容易被混沌奴役着生活,那些有好习惯的人常常伴有刚毅的品格。
有了好习惯优化技能,就变得不那么痛苦。所有的技能也一定是建立在长期主义之上,比如:阅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用意志或忍耐力去阅读没办法长久。
只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完成三年,十年甚至终身的长期阅读。不单单是阅读,所有的事都需要长期坚持。
养成好的习惯,就约等于我们和坚持交了朋友,而99%的事情也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收获。
习惯和技能
习惯和技能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小王的技能是ps,但是他的习惯并不好,每天上班下班,浑浑噩噩,不思考也不学习。会ps只因需要此技能养活自己仅此而已。
小陈拥有良好的习惯,他也会ps这项技能,喜欢读书、学习、专研ps,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
同样两年时间,小王只有技能但没有好习惯支撑,Ps技术没有明显上涨,内心无比焦虑。小陈有良好习惯且喜欢学习,工资不断上涨,ps的技术当然也在不断提升。
两位都拥有同样的技能,但因为习惯的差距,导致两个人在职场上有不同的命运,同样的道理,很多企业都喜欢高学历。
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好,企业看重的是习惯,而不是技能。学习习惯好,还怕学不会一门技能吗?
习惯符合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时间的纬度上,让自己得心应手地去坚持一件事。享受时间带来的巨大复利,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立身之本。
以原则为中心
本书核心观点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原则就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最近有本书《原则》非常火。没看本书之前,以为原则是瑞达利欧的原创。现在发现原则早就出现在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
原则生活篇的观点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观点一模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建立在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上。
不能够逾越规律,逾越了规律会受到惩罚,做事情不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反而带来恶报。很多书都在讲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也不例外。这和我们中国古代先贤老子的思想一致,都是自然无为的体现与运用。
以品德为基础
这一点就是中国文化的修身养性,以品德为基础主要从四个方面培养。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四个方面就是修身养性之路,中国文化早已经看透一切。《道德经》中的“道”就是自然规律。《道德经》中的“德”就是品德、修养,人性需要磨练。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第一层是“道”,第二层是修身养性,本书7个习惯主要在“修身养性”。
本书没有告诉我们世界的规律是什么,比如自然之道,因果之道,两面之道,这些只能在道德经中慢慢领悟。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同样遵守自然规律。建议大家阅读《道德经》《穷查理宝典》读懂多元思维,更懂自然规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什么被大力推荐?原因是书中的内容适合每个人,也符合自然规律。书中有句话“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却是规律”。
书中的方法论是以自然规律为中心,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去养成这7个习惯,我提前窃喜一下,7个习惯我已经扎实地养成了5个。
第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有一种心理状态叫做消极被动。用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只有且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内心保持负能量不可能成长,因为这违背“道”。
积极主动的习惯告诉我们从内到外去突破自己。两个关键词,关注圈与影响圈,这两个圈是内心生活的地方。
什么是关注圈:车、房、钱、物质、容貌、别人的评价。
什么是影响圈:独立意志、想象力、良知、品德、修养。
书中写到要把精力都花费在影响圈,才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思想。而不是把精力都关注在车、房、钱、物质上。
脑袋里天天想着关注圈,活出来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评价或者物质的诱惑,且不利于自己修成良好的品格和素养。
品德驾驭财富
有一句话“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赚到他认知能力以外的钱”,即便有一天赚到,也会因为修养不够失去财富。
打个比方:现在很多人都把专注力和时间花在如何赚钱上。赚钱属于关注圈,内心活在关注圈也违背了原则,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能不能赚到钱你不能控制,由大环境控制。这次疫情很多企业,没赚到钱反而破产。这时候你一心想赚钱,会越发焦虑。
但因为疫情,口罩素材却赚钱,之前没有发生疫情,生产口罩素材的人,永远没有想过他会赚钱,大环境一个人无法改变。
第二、内心空洞无意义。长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圈,会滋生虚荣、贪婪、攀比、嫉妒,人性的弱点会腐蚀内心。
久而久之,内心中最纯洁的独立意志、良知、自我意识、会慢慢地消亡,就算拥有了物质也会感到无比空洞,只有内心的丰满才会让人富足。
有一则新闻,暴发户突然有了两百万,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理财,什么叫投资。没有能力规划这两百万,只有一项能力就是花光这些钱。
亲戚给他找了一位理财规划师,讲了半天如何规划,他都听不懂理财规划师在讲什么。这两百万迟早会因为他的认知,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可能很多人说,至上这个人花过两百万。只有暴发户才懂,面对两百万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看到钱慢慢地流逝。
岁月留给他,暴发时的心高气傲,从两百万爆发落到普通生活,面对的不单单是嘲笑,还有生活的落差和不平衡,以及不多读点书的后悔,这些有谁懂呢?
品德素质和财富成正比,专心地把精力放在影响圈。磨练心性、多读书、不断反思。万一有一天有机会赚到几千万,也有对等的品德去驾驭住财富。
第二:以终为始
这个习惯非常好理解。打个比方:不是学会弹钢琴后,才想成为一名音乐家。而是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应该怎么做?很多人都是在等,等学会了炒菜,才想当一名厨师。
以终为始的思维习惯告诉我们。现在20岁应该规划,40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40岁我想成为一名作家,然后再想这20年。
每一年要干什么?五年的规划是什么?十年要做什么?一步一步做好积累,40岁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第三:要事第一
通过以终为始的思考,明确要做什么?如何做?怎么才能更高效?这就需要借助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第三个习惯重点是在时间管理,关于时间管理推荐大家阅读精进。书中有一套方法论挺不错,当然还可以读一些其它时间管理的书。
管理时间之前,要深刻地理解到时间对于自己的意思是什么,不然很难行动起来去管理时间。
要事第一重点把精力用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第二现象呢?比如:读书、健身、写作,这些技能不能快速养成,但却非常重要。
第二象限的事叫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读书很重要,但也不紧急,人又容易偷懒,往往会怠慢这些事情。健身同样如此,健康出现问题才想到去健身已经晚了。
以上三个习惯围绕个人,从心态、时间、目标管理着手。
第四:双赢思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存在于天性。为什么会排斥新同事,就算老同事也同样存在暗地之争。
双赢思维的习惯,把我们从个体拉到群体中,生活不可能离开群体,因此要学会在群体中生存的方法论。
第四个习惯让我们从竞争思维,转换成双赢思维。一起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好,你我都有好处,以双赢思维和别人共事才能走得更长远。
用好双赢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品德修养之后。一个人前期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关注圈,与人合作就想到赚钱。
与人合作不懂得宽容、礼仪、礼貌。积极主动都没做好,谁愿意和一个脑袋里只有钱的人共事呢。
第五:知己解彼
知己解彼的核心是,在与对方沟通时要感受对方的情绪,要共情不是讲道理。生活中90%的问题都是沟通不畅所致,充分说明个人的情商一定要高。
关于知己解彼,在推荐两本书,非暴力沟通与关键对话,帮你更好的衍生知己解彼。
第六:综合统效
核心点“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习惯告诉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欣赏对方的优点。有团队意识帮助他人,通过实践,接受对方观点与高手沟通,全面的提升自己。
以上三个习惯在讲个人怎么与群体合作。关于合作的意义,可以看看我写的自卑与超越的书评。
第七:不断更新
前面六个习惯的关系相辅相成,且呈因果关系,不积极主动的人没有办法双赢思维,不要事第一的人,没有办法以终为始。
不断更新·四象限
第一健康:通过运动更新身体的健康,没有健康、再多的财富知识都不属于你。
第二智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和写作,当然这两个习惯我也没问题。
第三情商:我还需要提升,情商类书读的不多,同事都夸我情商高,读书后发现我情商一般,可能是对情商的理解变高了。
第三社会情感:有点高度,但也可以做。爱国、爱护环境、捐衣服给山区的孩子,这也算是小小的社会情感。
一本非常好的书,关于人生的习惯作者告诉我们具体框架。但还要在框架里塞很多细节,本书也不算简单,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并不是很好理解。
希望大家看了这篇文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