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

          探究数学作业的诞生。

        基点:周而复始的累。

        数学老师一般执教两个班的数学,每班每天一节数学课,可能有的还会有作业整理课,兴趣课。这样一周满打满算也只有14节课,空间时间往往比上课时间要多,怎么还会安排得紧而累呢?除去备课时间,数学老师会把大量时间用在哪里呢?

        其余的时间到底用在哪里呢?当然是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订正作业。回眸自己曾经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作业模式,印在心得最清晰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对于这个数学作业模式,对于“数学小代表”担任规则,对订正要“圈注分析”等细节,自认为他有着能帮助学生基础扎实,思学细致的优势,但毫无疑问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学习中,作业已然变成师生交流的主要内容。学生几乎每个空闲时间都被作业所环绕。尤其是学习稍有困难的孩子,更是整天完成,订正数学作业。

        孩子如果一直这样烦累,还有什么时间去探究,去思考,去愉悦身心,对数学又能有什么积极的体验呢?突然我有些顿悟了,完成数学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

        内心的求变让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怎样的模式才能有助于双击的落实,又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批量作业减少,个性化作用增加。

        批量作业要减少,就必须做一个筛选。有“选择”必有“辨析”,有“辨析”必有思考。所以我常常给孩子选择的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习题来完成。

        分层作业的运转,批量作业的减少腾出一些作业的空间,为分层作业的运转提供了可能性。分层作业,对应着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每天一作业,每天一算,每天阅读,每天一题。每天一算就是完成两道计算题,每天一读就是读课本。每天一题则是为了发散班上优等生的思维而设计的。

        小组周作业,靠的是两本接力本,计算接力本和难题接力本,本子是一个适当的数学本,一个4人小组一本各组进行设计分类,计算接力本则组内每个人要出一道计算题给一个指定同学做,因此要针对这个同学能力精心出题,对方接受后还要批改,点评。

        老师负责检查各组合作的是否有效,查看孩子们出的题目是否针对了接题同学的能力,是否掐准了当前学习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