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原则》

The true self-management is the conversion of experience into repeatable and reliable process – today’s problems become tomorrow’s processes and next year’s capabilities.

《原则》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惭愧的是,两次都是读完前两部分。因为读起来确实有些枯燥,一是内容会涉及到一些经济知识,对外行人来说会觉得不容易理解;二是虽然作者按层次对其总结的众多原则都进行了梳理,但是各类原则环环相扣,互相牵制不免让人依然觉得很难理清。不过,这本书确实干货满满,如果能将这些原则吸收,并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将颇为受益,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原因。

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都将原则的概要整理成详尽的列表,在此就不再赘述,只写几点自己的心得。

有“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之称的瑞·达里欧,即,本书的作者,总结的第一条原则是:

独立思考并决定:一,你想要什么;二,现状是什么;三,面对现状,你如何实现自身的愿望。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回答。回答这几个问题,需要勇气和智慧。通常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也不一定有勇气去追求,以及看清现状的智慧。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错觉,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对现实又不满意,又不肯努力。只能给自己催眠:安于现状没什么不好,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吧。正如童玲前两天在群里说的那样,有些人的顺其自然是尽力而为,却不刻意强求的顺其自然,而有些人的顺其自然则是逃避责任,不想努力的顺气自然。想是我便是后者了。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

关于这三个问题,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感触颇深,其实这个答案是适合所有人的:幸者,两个都达成,人生圆满,再不济,达成一个,也不至于惶惶不可终日,如行尸走肉一般。这不但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是生理需求。缺少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人生,注定是不会快乐的。

之前看到一句话:Happiness is not something you can pursue.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像我们大家有些人坚持读书、坚持创作,读多少本书,写多少作品,自然是有满满的成就感,但不仅仅如此,更多的是我们享受读书的时光及创作过程的愉悦。也许我们都被“幸福的终点”欺骗了,这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人的本性决定我们无法停留在幸福的终点,一旦得到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的满足感通常不会延续。这些东西只是诱饵。幸福不是目标而是过程,幸福应该是“在路上”,学会迎接挑战、享受痛苦、拥抱成长。这才是有意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说,“爱与工作是人性的基石”。

“迎接挑战、享受痛苦、拥抱成长。”是不是听上去假、大、空?是不是像极了最近饱受诟病的《后浪》?我想这部本应无比励志的宣传片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质疑,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把成功、成长给标准化了。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需要的不是驱使你战胜别人的勇气,而是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冀望,你始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我的勇气。你做什么不重要,只要你做的符合自己的个性和人生理想,只要你“在路上”,哪怕是自己与别人的步调不一致,也跟随自己的心前行吧,不管是迟缓还是激越。

我从这本书中最大的受益就是有了整理人生,重新开始的勇气。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但一念起,已经出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 |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