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爸的书写前言

老爸退休在家的一大业余爱好,就是看书写作,不时在一些老年报刊发表文章。后来他将自己的文章集结成书,然后邀请我写前言,真是受宠若惊啊!

(奉命给老爸的书写前言。命题作文还真不好写。我尽力了,这是原稿。后来被老爸改了不少。)

前 言

前些日子,远在万州老家的爸爸与我通电话,说起有好友约他一起出书。五个人,每人一本,出系列个人文集。

听闻此讯,顿觉满庭生辉,我速度到兄弟姐妹群里奔走相告:“得知这个消息,仿佛扬眉吐气,我腰杆都挺直了。”堂弟也附和:“是啊,我都觉得腰杆直了一些。”在当前实体书店日渐稀少、纸媒逐步让位的年代,业余的写作爱好者出一本纸质书,只为兴趣,不图其他。可我们心底大概还是隐隐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出一本书,也就更加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爸爸说让我写一下前言。受此重托,还真是忐忑,如履薄冰。多年疏于动笔,现在只是用手机刷刷微信而已,想来也是下笔如无神了。脑海中细细回想,有关父亲的种种,却又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首先想到了爷爷卖掉的那头耕牛。爸爸没怎么向我们提过这事。我们小时候,幺爸(小叔)常讲家族的革命史。爷爷是怎样正确、英明地召开家庭的遵义会议,是我们杨家的重大转折,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家,从而带领全家从偏僻的山区转战到平坝。贫寒之家为了让爸爸继续读书,爷爷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了。四方五邻都不太理解。多年以后,大家却津津乐道,当年卖牛也是力挽狂澜的举措。耕牛若有知,也应理解了。

回忆起来,在我上小学之前,对爸爸没什么记忆。很小的时候,爸爸在内蒙的包钢子弟校教书,把青春献给祖国大西北的教育。妈妈带着我在万州山区一个名为后山的小乡镇,只有唯一一条公路通向外界。关山阻隔,路途遥远,牛郎织女每年只有享受探亲假的时候才见面。妈妈说,那时候,我见到爸爸就叫叔叔。后来,爸爸调动工作,回到万州城里。我唯一记忆深刻的就是和爸爸一起,在妇幼保健院的产房外焦急等待妹妹的来临。那时,我不到五岁,懵懵懂懂,也大概能感知到大人的心情。

我六岁多的时候,妈妈也调到万州城里,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在城里上小学之前,记得爸爸给我收拾好书桌,说这一方书桌就给我用了,要好好学习云云。他誊写了两首古诗,教我诵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和“敕勒川,阴山下”。当时我有些困惑,为什么“醉卧沙场君莫笑”,对古来征战一句也没刨根问底。好读书,不求甚解始于此也。后来也了解到,爸爸虽然在草原钢城工作多年,却并没有去过大草原。他们这一代的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省吃俭用,也不舍得花路费去周围感受大西北的壮阔美景。

中小学期间,爸爸主管我们的学习。妈妈负责后勤,不过问学习细节,最多只是瞄一眼考多少分了。小学五年级,我们这一届准备改革为六年制。爸爸看了我们的学习内容,语文数学的知识点所剩无多,觉得多读一年颇有些浪费。因为他自己小时候读过私塾后又转公学,加上大学时候病休,毕业工作比同学都大几岁,所以不希望我们成为大龄毕业生。于是,爸爸就给我讲解了所有剩下的语文数学课程,妈妈帮我到近郊的小学报名参加小升初的考试。爸爸跟我说:“放松去考,能考上重点中学就去读,考不上还可以回去读六年级。进可攻,退可守,不要有压力。”那时并不懂得压力,我就顺利考上了。

很多时候,爸爸在家都是在专心看书,他经常用笔和尺勾画出一些句子和段落,也常摘抄和做笔记,倒是没有金圣叹和脂砚斋做夹批的习惯。他大学是学习马列哲学的,后来在党校工作,所以家里这一类书籍最多。多数我都不太怎么去翻看的。初中时,我和同学看央视87版《红楼梦》看得不亦乐乎,每天看完就去教室热火朝天地讨论一番。可惜我们的才学太差,否则非得起个海棠社不可。起不了海棠社,一帮初中的小女生却疯狂爱上了读古诗词。而家里这类书籍最多的,数我和桃七七同学了,这让我在同学中感觉脸上还挺有光的。没想到爸爸的这一类藏书还不少呢,有一些看起来是当时从新华书店刚买不久的。我从爸爸的书架拿出古诗词的书,跟桃七七她们交换着看。多年以后,桃七七和我同在深圳工作,偶然谈及旧事,她说对我爸爸那本古今经典名句的书印象深刻,好多经典诗句是第一次从那本书里面读到,然后再也没有忘记过。

我在北京上大学期间,那时通讯不发达,互联网还没发展起来,一栋女生楼只有在楼门口有一个拨盘的电话。和家里更多的是鸿雁传书,写纸质的信。所有家书都是爸爸执笔。我遥想一下,妈妈不善表达,要化解对对我的思念,她应该就是读一读我写了什么,再读爸爸写了什么。他们要对我说的话,都在爸爸的字里行间。犹记得,第一次在千里之外收到爸爸的信,就默默捧着信,倒头在上铺,背过身默默地读。内心翻江倒海,思念汇成海洋,早已泪流成河。

我参加工作以后,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不再写纸质的信之后,我和爸爸妈妈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爸爸退休之后,上了老年大学,努力学习打字、操作电脑。他打字可用的是五笔,我还不会呢。我们也鼓励他用过一段时间QQ,开了一下博客。只是他用起来还是没有年轻人这么顺手。所以现在用电脑主要是写写文章,给一些老年报刊投稿。

爸爸从年轻时起,就一直爱读书,作笔记,偶有感悟,就写写短文,在报刊发表一些小豆腐干。至退休之后,时间多一点,就多写了一些。虽说不是什么宏伟巨著,文辞也不华丽,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回忆亲友,还有一些议论杂文,但他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爱好,怡情养性。他写的亲友杂忆,多数是我熟悉的人,所以我读得比较仔细。觉得这些文,胜在一个真字。记得小学老师教我们写作,都特别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再优美的修辞,也不如一个真来得动人。爸爸文章所写至真至善的人,那至纯至朴的情,总会带给我很多的感动。

爸爸在朋友的推荐下,担任了家乡老年学学会的副会长,还跟其他会员一起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他们不定期到其他城市开会,做一些老年生活研究相关的调查报告。他饮食作息规律,适度锻炼,身心健康,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序。他这样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子女在外工作,也放心不少。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所有人都这样自得其乐,不知老之将至才好。

希望爸爸出了这本书之后,继续写作,继续出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老爸的书写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