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二读一胜九败(一)

可能是因为发源于中华文明,日本的商界名流都喜欢著书立作,甚至形成流派。从二三十年前就风靡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系列,到仅十年被无数人也包括我奉为经典的稻盛和夫系列,企业家们都习惯性地讲自己经营的过程引入到哲学的领域,再体现于字面,流传于世。松下的书没看过,稻盛和夫的活法、干法,写得都很有禅境,最近二读了柳井正的一胜九败,字里行间中有了新的体会。于是决定近期花四五篇的空间,做一下读书笔记。

优衣库,中文名很讨喜

说到读书笔记,上一系列是记录雷布斯。其中关于小米上市的话题,还多写了几句感想:

又如,雷布斯,30几岁已经退休,40岁又二次创业,其心力的强大,非一般人可比。关键是,人家二次创业,还成功了。只是前几年吹过的牛,小米5年内不上市,终被打脸,可其中的隐情是怎样,普通投资人不得而知。现在的时代,要做到散财还相对容易,要做到低调、谦卑,已经需要极大的修为,如果要做到知止和身退,几乎就成为了传奇。

其时,小米还未曾上市,半年过后,上市后的小米已是一地鸡毛,当前收盘价13.26,相比开盘日最高点22,已经跌破一半。且先保留这一话题,在一胜九败的读书笔记里,也会提及相关话题。下面开始笔记。

第一章  脱胎换骨

很多人认为,企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组织,在那里工作,自己的生活便可以得到保障。企业,从其本质来说,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企业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而且其永久存续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也许,一开始是因为有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于是聚集起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以“企业组织”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态开始经济活动。但是,企业只是一个生命体,它有它的生命期限,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它就会随时解散和消失。

日本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理论:只要企业存在,员工们以企业为中心努力工作,企业就会持续发展。直到今天人们才发现是一个谬论。

企业本身是有生命期限的。如果企业不进行创新,不催生新事物,生命期限就会结束,企业也就会自行消失。

就是这一代人(指二战后出生的第一代人),当他们刚刚踏进40岁的门槛,就遇上了泡沫经济的崩溃。特别遗憾的是,就在他们积极充当企业裁员和经营重建的摇旗手时,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被列入了裁员名单。就这样,这些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公司的企业战士们,人生信念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读书至此,心情有一些悲悲切切。市面上通常的成功学都会提到方向和选择的重要,鸡汤文学又一直信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两者本不矛盾,可是在现实中又互相制约。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优衣库在经过一阵大发展的高潮之后,销售业绩出现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关闭不盈利的店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改变的过程。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事业的栄枯盛衰是常有的事。

在我们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媒体总是一边抬轿子,一边摔轿子。企业发展得稍微快些,他们就会说“快速发展是有危险的”,“还是稳定发展最为重要”。好的时候一个劲儿地夸你,不好的时候就把你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现在的媒体,已经不能用无良来形容了,甚至是无知。亲身经历过一起报道,明明是莫须有或吹牛的话题,却堂而皇之出现在了地方党媒上)

作为企业,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挖掘顾客的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生产出更好的商品。

有一天,父亲把公司重要的账本和公章交给了我。我猜想,父亲当时也许是这么想的,如果你真有决心干一番事业的话,那就放手去干,即使公司最后让你搞垮了,父亲在有生之年还能帮助你恢复元气。当我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公章的一瞬间,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既然公司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的手上,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拼命把公司办好。这一刻,我有了一种想“豁出去”的经营激情。

做生意绝不是单纯的卖东西。从商品进货到销售额的精确计算,从银行存款到决算报告出来后缴纳税金,还有员工的招聘面试,对他们进行工作指导安排,每天的工作内容纷杂而烦琐。就在这样的忙碌之中,我也渐渐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也终于理解了“自己做出决断,自己付诸行动”这个基本的生意经。我认为,民企老板也好,国企领导也好,行使权力的最大特征,就在一个断字。)

即便是现在,看到对面走过的陌生人,我也能马上说出他穿衣服的尺寸,知道他胸围和腰围的大小。这是我在接待顾客的实践中苦练出来的真功夫。

男士西服销售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员接待顾客的技巧和态度。同样一件衣服,你推荐得法,就卖出去了,推荐不得法,本应该做成的生意也会丢失。卖休闲服则不同,卖得好的衣服常常断货,而卖不动的衣服怎么想办法都卖不出去。

我突然意识到,以这种形式来销售我们的休闲服一定很有趣。但是,仅以这种单纯的“自助服务”方式,容易被别人误解为我们在省人工费。所以,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服务方式,就是“客人想要的自助服务方式”,也就是后来成为优衣库经营宗旨的“HELP YOURSELF”。

第一家“UNICLO CLOTHING WAREHOUSE”,商店的经营理念是“让顾客像买周刊杂志一样买休闲服”。商店开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带,但地处小巷,房租便宜。租用了一栋公寓楼的一楼和二楼,合起来约330平方。商品的价格设定为1000日元和1900日元两种。开店第一天就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开门到此后的两天时间里,由于来店的人实在太多,不得不对进店人数加以限制。

那时候的优衣库标志是“UNICLO”,1988年4月,公司在香港与当地人合资,准备成立一家商品采购公司时,办理公司登记手续的人误把“UNICLO”的C写成了Q。后来我们从字体上看,发现换成Q后,视觉效果反而更好。于是就决定把公司所有店铺的名称,全部换成“UNIQLO”。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差错正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始

在店铺装修时,我们要求店内的主通道必须笔直且宽敞,要求尽量不吊顶,露出水泥框架也无所,就是要让天顶看上去更高、更有空间感。要求点药必须保持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不管在什么时候,商品都要叠放得整整齐齐,并且要做到及时补货。为了工作方便,公司规定店员平时都要系围裙,便于顾客辨认。

通过在郊外开店,悟出三个道理。第一,那时正逢日本开始出现购买私家车的热潮,郊外型和路边型的商店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第二,比起流行时尚,日常生活中可以穿用的基本款服装更受顾客欢迎,把目标市场调整为无年龄差别、无性别差别、能够应对任何年龄层和任何身份地位的顾客的市场。第三,郊外型的服装店往往更能吸引那些有明确购物目的的人,购买率很高。

传统的服装零售店通常是在制衣商和批发商下单的商品中进行选货和进货,并采用代销的方式。这种代销方式对销售方来说没有多大压力,因为卖得不好可以退回给供应方,经营风险比较小。但回避风险的这一部分投入,其实也是转加到了原价上,所以,商品的毛利率就会很低。

零售商为了能够控制销售价格,只能采取特别订货的办法。在商铺数量不断增加、商品采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决定采取自己开发商品,然后委托厂家生产“特别订货”的方式。

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升值。按理说,厂家的自主开发品牌和世界名牌商品都应该可以便宜出售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在上海近郊开场的人纷纷来到香港,并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开厂。一时间,香港的出口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香港的服装生产厂家没有零售和生产的区分,一边做欧美服装的加工贸易,一边自己开店销售。

企业上市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记得当时安本先生(《为上市而战斗》书作者,1990年起任优衣库监事役注册会计师)对我说了两件事,第一,首次公开募股并不是我们全部的目的,主要是把公司打造成一家具有上市实力的公司。也就是说,如果不把公司打造成全社会一致认可的好公司,那么今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就难以生存。第二,要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即使社长不在,也能顺畅运转的公司。也就是说,公司不是围着社长的指挥棒转,而是由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规范来保证日常运营。

听完安本先生的课后,我认为与其急着让公司上市,不如先把公司的经营体制理顺。

后记:读此类书,我认为做个类似的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最快捷地将精华摘录出来,另一方面在整理过程中还能引发自己的思考。今天恰逢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召开,公司里还组织了集中收看。在听到一长串功臣名单时,大家也都各有评论。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高速也将不会成为主题,转型、提质、变革将成为关键词。优衣库作为转型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思考学习。

下一个X0年,我们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之二读一胜九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