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合集,万字长文帮你捋顺大秦从无到有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要说大秦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其实真正能称得上千年变局的时间点其实并不是很多。

第一次发生在大禹和他的儿子夏启的时候。夏启结束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原始状态,也终结了部落文明,开启了奴隶时代,后来逐渐建立起了封建的政治秩序。

第二次就是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用郡县制替代了封建制的政治秩序。秦朝的统一基本上将旧时代一切重新打碎,并且建立起了全新的秩序,尤其是随着秦朝的灭亡,大汉的兴起,彻底的将流传了几千年的贵族血统挖坑埋在了历史的深渊之下。随着秦朝的灭亡大家再见面说话的时候,也就不提自己是哪个人族先祖的后代了,随着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世的史官在青史之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开国之君,因为大家都是炎黄之后。

第三次发生在清末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到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制度,也将自从秦始皇之后建立起来的皇帝制度给彻底打碎,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每一次千年之变,必然会伴随着一段时间的混乱,夏朝之前尧舜禹的禅让,虽然已经在几千年的重新解读后,到现在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从历史的夹缝中透出来的一丝丝的蛛丝马迹表明,似乎这并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想想也是,如果说禅让制是完美的制度,那么夏启怎么还能建立起新的奴隶制。之所以能够建立新的秩序,说明之前的世界已经烂透了,或者说就有的秩序已经不能满足新生的时代,而新的秩序给大家带来了很明显的希望。

秦朝的统一也是如此,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就出现了拐点。从春秋的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的战争熔炉,最终由秦国完成历史使命,让中华文明再度绽放出新的生命。大秦的统一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盘,可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秦的影响必然会伴随着我们这个文明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至于第三次也就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之前,其烈度是之前两次都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隔得太近,过于详实的资料让人触目惊心,实在是不想提及。

在漫长的岁月中,大秦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而大秦先祖的浮沉堪称一部血泪斑斑的创业史。

网图侵删

大秦的由来

上面说过,秦朝灭亡之后自上古流传下来的血统就彻底湮灭了,那就说明秦国就是最后一支贵族了。我这里说的贵族血统,指的是夏启之前有明确代际关系传承下来的黄帝的血脉。比如说《史记》《夏本纪》开篇第一句“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这就把夏朝的历史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人物了。再比如《殷本纪》第一句“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这个帝喾就是黄帝的重孙子。后面的《周本纪》和《秦本纪》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但是到了《高祖本纪》就没有这样的记载了。

近代以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秦人的来历,本人自然没有能力参与到什么学术研究,我只是从《史记》中试图捋顺秦国的由来。

《秦本纪》开篇第一句就直接点明了秦国先祖的来历,秦国的先祖是帝颛顼的孙女叫做女脩(也可以叫女修),这个女人在织布的时候吃了一颗玄鸟的蛋,然后就生下了一个孩子,名字叫大业。

当然了吃一颗鸟蛋就怀孕这种事,必然不科学,而且玄鸟这么高大上的名字,其实拿到现在来说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就是燕子而已。我是如何也不相信,吃颗燕子蛋就能怀孕,要是这样的话谁还敢吃鸡蛋鸭蛋鹌鹑蛋?

如果翻看一下其他的关于原始社会的相关记载的话,这种记述实在是常见的很。比如说商朝先祖那个叫做契的人,他的母亲也是看到燕子掉下来一颗蛋,然后吃了就生了他。至于周朝那个叫做弃的始祖就更扯淡,他的母亲在野外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了一下然后就怀孕生孩子了。她还觉得这个孩子来的不好,要把他扔了,可能她不知道因为什么心虚了吧~

上面两位始祖好歹还记载了他们的父亲是谁,到了《秦本纪》这里,秦国先祖大业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太史公并没有记载,可能太史公也不知道是谁吧~

不过考虑到原始社会的社会性质,这也不难理解。原始社会大概率是以部族形势存在的,而部族往往是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的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家庭观念,大家往往都是混在一起过日子的。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部族要想发展就不能在部族内部通婚,他们往往是通过跟其他部族交换女子来维持部族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女人是全部族男人的女人,而男人也是全部族从其他部族那里交换过来的女人的男人,而女人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全体男人的孩子。所以说这种情况下,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这种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不但是不知道父亲是谁,就算是母亲是谁也就未必那么准确了。就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下还偶尔会有抱错孩子的可能,何况在那么原始的社会,无论是生育率还是成活率都不可与现在同日而语的情况下,谁能确信把自己抱大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网图侵删

但是无论如何两千年前,太史公已经将秦国先祖的位置摆在了华夏文明的系统当中,而往后的岁月中,无论历经多少代春秋,神舟大地再也不能离开着飒飒秦风了。

大秦先祖

前文说过大秦先祖的世系可以上溯到黄帝,根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了西陵女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叫青阳,另一个叫昌意。不过根据其他史记之前的记载,这个玄嚣是不是黄帝的儿子还两说,但是这个昌意无论是《山海经》还是其他史料,都认为就是黄帝的儿子。

当然这个在这里并没有必要去考证,毕竟这一段史前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当时的确切的文字记载。无论是哪种记载,也许都是有道理的,总比我们现在凭空想象来的靠谱。

然后这个昌意生了一个儿子叫高阳,也就是帝颛顼,屈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就是这个人。而秦国先祖大业的母亲就是这个高阳的孙女,秦国人就这样跟黄帝扯上关系了。

这个高阳,子孙不少,而《史记》中并没有记载这个女脩的父亲是谁,当然如果要说,这个女脩可能就是高阳部落里面的一个女子,也是有可能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从高阳部落交换出去的女子。他生了一个孩子之后,消息传回了高阳部落于是就有了记载。

女脩的孩子大业长大之后娶了一个女子,又生了一个孩子叫做大费。而大业娶的女子并非无名之辈,在《秦本纪》确切记载了,这个女子是少典之子,叫做女华。如果从头开始看《史记》就会发现,《五帝本纪》开篇第一句就记载了,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这样就能很明显看得出来,这个少典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叫做少典的部落。

很明显,女脩所在的部落跟少典部落达成了某种联盟,这种联盟的具体内容并不为人知,不过从客观来看,大业的子嗣跟帝颛顼其他的直系组人拉近了关系。《秦本纪》记载,大业的儿子大费,跟着大禹一起治水,受到了帝舜的表彰。

这里又牵扯出两个人,一个是大禹,一个是舜。相信这两个人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一个禅让一个治水。他们继位的顺序肯定也都知道,无非就是尧舜禹。但是要抡起辈分来,舜是大禹的玄孙,大禹算是舜的太爷爷。

如果从《史记》来看,单论辈分的话,大禹跟尧是一辈人,而尧是上面说的黄帝第一个儿子玄嚣的后人。尧在位的时候发大水,于是就让大禹的父亲去治水,结果效果不好,此时舜已经深受尧的信任,代替了尧很多的工作,在他视察治水情况的时候,就把鲧给杀了,然后让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这样的话,再看一下尧舜禹禅让是不是就格外有意思了?如果换个时空的话,是不是就可以拍三十六计电视剧了?


自制图片

废话不多说,回到秦国先祖这边,大费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帝舜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秦本纪》记载,舜给大费找了个姓姚的女子作妻子。大费深受感动,帮助舜调教鸟兽,鉴于他工作出众,舜就给他赐姓嬴氏。

这里太史公特意点出来,大费的妻子是姓姚的女子。根据其他文献有记载,帝舜就是姚姓,如果记录属实,那么这就是很明显的拉拢了。这个大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伯益,这个名字远比大费这个名字更出名。

伯益,也就是大费,背后有少典氏作后盾,又有帝舜给撑腰,他后来有没有什么作为呢?实际上伯益也是颇有作为,差点就继承了大禹的位置。《夏本纪》记载,大禹首先举荐了皋陶继承他的位置,不过皋陶没多久就死了。然后有举荐了伯益作为他的继承人,等大禹死后理应是伯益继位。

不过按照之前的流程,伯益需要先让一下,用来表示谦逊,毕竟当年舜和大禹就是这么干的。所谓事不过三,伯益本以为就是走个流程的事,没想到大家还真就不怎么服他,都跑到大禹的儿子启那里去了,然后伯益就没能继承大位。最后伯益一族被封为诸侯,并且被赶到了自己的封地。

以上可以从《史记》中找到印证,不过另有其他资料表示,事情并不是这样的。首先舜和禹的位置来的就不光彩,大体上是舜囚禁了尧,最终得到了尧的位置。而禹也囚禁了舜,并且流放了舜的儿子。到了启这里,是大禹把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伯益要侵夺启的位置,结果没有成功,于是就被杀掉了。


以上资料出自于《史记》之前的一些记述,是晋代时被盗墓贼挖掘了魏国的陵墓出土的资料。不过总体来说,这也是一家之言,真实的故事,也许早就不可考。至于信与不信或者说信哪一种说法那就见仁见智了,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看我们需要那种说法,自然哪种说法就是正确的。

反正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印证了伯益这一族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发展的不错了,至少也是一方强势的诸侯。

千年起伏

前面说伯益被夏启赶到封地去了,根据《史记》记载,伯益的封地是在费地,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山东费县。但是我们知道后来,秦国是从西边发迹的,最终横扫诸侯统一中华。

这中间必然是经历了数不清的辛酸,落在太史公的笔下,就是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整个夏朝期间,就没有关于伯益后人的太多记述。直到夏朝将亡,夏桀当朝的时候,天下大乱,伯益的后人,有个叫费昌的就从夏朝跑去了商朝,为商汤当司机赶着车把夏朝打败了。自此以后伯益另一支后代也立了大功,再次被封为诸侯。

在商朝期间,伯益后代一直在西戎,算是戍守边疆吧。几百年后,到了商纣王时期,伯益后代也到了蜚蠊和恶来父子俩的时代。这父子俩一直保卫商纣王,直到武王伐纣,恶来被周武王捉住,一刀砍了。这个时候恶来的父亲还在北方给商纣王干活,结果干完活回去复命,早就物是人非了,搞清楚状况之后他就在山上搭了一个祭坛,然后向商纣王复命。至于太史公记载蜚蠊祭祀的时候得到了一口刻着字的石棺,这就有点撤了,当然了也许有其他用意在里面,在这里可以略去。

随着周朝兴起,作为前朝余孽的伯益后人,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这个蜚蠊除了恶来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季胜,这个季胜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增。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这个孟增得到了周成王的赏识,使得伯益后人有了出头的可能。

不过要说这个孟增为什么会得到周成王的赏识,这一点我并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支持。从当时的环境和《秦本纪》前后文的对照,也许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在周孝王时期,有一个申侯因为周孝王干涉伯益后人家产纷争,对周孝王说了一番话。当年申侯的先祖骊山女的闺女嫁给了戎胥轩,戎胥轩生了中潏,因为这层关系,西戎才归顺周朝,保卫西陲。这个中潏就是蜚蠊的父亲,也就是恶来和季胜的爷爷,也就是说在恶来被周武王杀的时候,恶来的爷爷就投靠了周朝。这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两边下注,蜚蠊和恶来给商纣王效力,还有一部分给已经做大的周朝效力。这样不管是谁胜了,最终都会让家族延续下去,不至于弄个被斩尽杀绝的下场。

有了上面的前提,然后在周成王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周成王刚刚继位的时候,武庚造反了。这个武庚就是商纣王的儿子,当时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时候并没有对殷商斩草除根,就连商纣王的儿子周武王都没有杀。当然这中间可能有很多顾虑和平衡,这里就无所谓了。

周成王刚刚继位,武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造了个反,结果被周公率领大军打败了。孟增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表现比较出色,被周成王发掘了出来。至于这个原因也是我的猜测,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孟增在大周朝算是初步站住了脚。

秦国先祖接下来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一点了,孟增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到了造父的时候,就是周穆王的时代了。周穆王是一个资深驴友,他搞了几匹骏马让造父开车,带着他去找西王母唠嗑。他跟西王母一见如故,日日畅谈,结果忘了归期于是后院起火。自交徐偃王造反了,周穆王一听就急了,造父就驾着车一日千里及时赶回周都平定了叛乱。

当然从晋代出土的资料显示,这个周穆王总共出游多次,不光是往西去了还往东去了,可以说四方出巡。不过周穆王可并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出去打仗了,想想也知道,这个周王的谥号是穆。这个谥号可是个褒义的谥号,是表扬他的意思,如果他真的因为出去吃喝玩乐导致家里造反,那估计就不会得到这个谥号了。

造父因为司机当得好,最终立了大功,周穆王就给了他一块封地,于是造父就一家子搬到赵城,这也就是赵氏的由来,也是秦赵同源的根由。

一同搬到赵城的不管有造父一家子,还有蜚蠊的另一个儿子,恶来的后代也搬过去了。虽然恶来早死了,但是恶来还留下了一个儿子叫做女防。恶来这一支历经几代人之后,到了大骆生了一个儿子,叫做非子。

这个非子喜欢搞养殖,尤其喜欢养马,他长大之后住在犬丘。要知道赵城在山西,犬丘在陕西,这俩地方现在看来虽然不远,开车也在一个小时内的车程,但是现在是有高速啊,周朝的时候可没这个条件,这俩地方隔得可真不算近。

至于说为啥非子不在赵城住了跑去西边的犬丘,这个中缘由我没有找到史料根据,只能推测一番。论辈分非子是造父的孙子辈了,这个赵城虽说是个城,但是拿到现在充其量不到一个镇子的规模,他们这一大家子在这么个地方,想必生活也并不太轻松,于是让年轻人出去找个工作打工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秦国先祖历来就喜欢多线发育,当年伯益被封在费地,是现在的山东费县。经过几百年的发育,最终从西戎崛起由费昌给商汤开车灭了夏桀,然后又经历几百年的发育,到了周武王时差点把他们灭了,因为还有一支仍然留在西戎被保存下来。最终又因为造父给周穆王开车立了功被封在赵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一个镇子。

事情发展到非子的时候,客观上秦国先祖已经缓过劲来了,再分一支回到西戎附近也没啥问题。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最终非子还是出现在了犬丘,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那边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差不多从这里开始,秦国先祖和赵国先祖就分道扬镳了。

非子在犬丘养马,他不仅喜欢养马,而且还养的很好,出自他手下的马,每一匹都膘肥体壮。而且因为他养马养的好,就因为这件事惊动了官方,犬丘的地方官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此时的周王也就是周孝王。


周孝王对于这件事看的很重视,毕竟在周代时期,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周王室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然当年周穆王也不能因为得到了几匹好马,就能有底气四处征战。而且不光是周代,就算是后世两千多年间,马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后世无数的战争都是在马背上打的,还有帝王为了得到汗血宝马不惜发动战争。甚至二十世纪我们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骑兵的影子,可见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孝王亲切接见了非子,并且告诉他让他继续养马,而且还给他划了一块地盘,让他做了专职的弼马温。非子在养马一道上确实有天赋,可能这种天赋也是源于家族遗传吧,毕竟无论是最早的伯益,还是后来的费昌或者造父,都跟鸟兽有缘。非子的马繁衍的很快,长势也很好,周孝王看在眼里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非子了。毕竟马匹就代表着战斗力,就代表着威慑力,马越多他的腰杆就越硬。

鉴于非子的功劳,周孝王想要让非子作为他们家族的嫡子,也就是想要让非子继承他老爹的家业。但是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了,原来非子虽然得到了周王的赏识,但是他并非是他父亲大骆的嫡子,而是庶出。

这么一来不用说,也就知道到底是谁在反对了,肯定是嫡子一脉不同意这事,也就是大骆的正妻不同意家产旁落。大骆的妻子来头可不小,是西戎中很重要的申侯一族的女子,申侯一族跟周王室关系匪浅,根据后来的记载申侯一族跟周王室应该一直有姻亲关系。

此时就发生了之前说到孟增兴于周成王时候的事了,申侯找到周孝王说道,当年我们先祖骊山氏的闺女嫁给了戎胥轩,戎胥轩生了中潏,因为这种亲戚关系,他们才会放下周武王杀了恶来的仇恨,归附于周。现在有靠着我们申侯一族嫁闺女给大骆为妻子,生下了一个叫成的孩子作为他们的嫡子,他们才会全心全意的归顺,他们归顺了西戎才能稳定,您才能安稳的坐在王位上。你现在居然想着把大骆的家产给另外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儿子,你可要想好后果。

申侯这一番话可就是赤果果的威胁了,可能周孝王考虑到西戎那边确实是个不安分的因素,而这个申侯在西戎又举足轻重,如果得罪了他事还真不好办。

面对申侯的威胁,也阻挡不了周王对非子的喜爱。周王当着大家的面说到,以前的时候,非子的先祖伯益就是给帝舜调教鸟兽畜生的,伯益也因此获得封地,并且被赐姓为嬴氏,先祖伯益的后代又来给我养马,那么我也不能小气了啊。我要把秦地分封给他,让他好好地为我养马,顺便恢复他嬴姓的祀统,让他继续祭祀他的祖先。

周孝王一番操作,既表彰了非子,又没有影响到大骆家的家族继承问题安抚了西戎那边的情绪。而从客观上来看,周孝王的动作让秦国先祖再次分家了,非子实际上是被独立出去了,就成了秦嬴。

秦国崛起

非子死后十六年,接管非子位置的是非子的重孙子叫做秦仲,此时秦仲已经在位三年。之所以说这一年,是因为此时的周天子是周厉王。根据这个谥号就会知道,这个周王不得人心,在他执政末年的时候,各诸侯国跟周王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导致矛盾大爆发,很多诸侯都发动了叛乱。

西戎那边也不例外,西戎的犬戎一族跟周王室一直不对付,趁这个机会也反叛了,但是住在西戎的大骆一族没有参与此次叛乱,所以大骆的族人就被灭掉了。也就是说非子分家之后,非子到了秦地,但是他的父亲一族还一直在西戎那边发展,非子死后十六年,他父亲那一族的人就被叛军给灭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福祸相依真实诚不我欺。

在周王室那边,经历这一次叛乱,周厉王算是吓破了胆子,跑出去躲了起来,这一躲就是十几年,这期间周王室是由周公和召公负责管理,这段期间号称共和。直到周厉王死后,这两个国相才把藏在召公家的周厉王的儿子弄出来继位,这位就是后来的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以后,开始是由召公和周公两位国相辅佐,这段时间相安无事。但是后来他想要进行一点改革,却受到重重掣肘,最终在史书上徒留败绩。周宣王的改革若是成功必然光耀史册,可惜当时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落,周宣王最终还是没能力王狂澜。

周宣王的事迹在这里算是个插曲,但是却也是秦国即将崛起的背景。周宣王继位以后,也想着要报犬戎的一箭之仇,于是就忽悠秦仲去为自己的亲戚报仇。周宣王将秦仲封为大夫,让他领兵讨伐西戎,结果秦仲出师不利饮恨沙场。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出意外,非子一直作为技术工种为周王室工作,并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况且此时秦也是人寡地少,并没有多少势力,因此周宣王让秦仲领兵,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不败就怪了。

不过秦仲这一战虽然败了,但是并非没有意义。周宣王为了让秦仲出兵,临时给他加封了大夫的爵位。这里可以缕一下周代的贵族层级,最高的是周王也就是天子,其次是诸侯,然后是卿大夫,最后是士。而且自周代就划分天下四民,叫做士农工商,可见这个士既是贵族又是平民。

而周宣王给秦仲封了大夫,也就是说在这之前,非子一族最多就是个士的阶层,这个阶层进一步很难,但是退一步很容易啊,可以说这一次秦仲让家族正式踏入贵族阶层。可以说这一次无论秦仲战况如何,都给秦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秦仲死后,周宣王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西戎,同时也并没有放过秦仲的后代。秦仲留下了五个儿子,年龄最大的庄公继承了秦仲的爵位,周宣王就召集了庄公他们兄弟五人,这一次周王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要想打败西戎必须要有人才行,很明显此时庄公他们最缺的就是人,于是周王调拨了七千士兵给了他们,让他们率领七千士卒继续讨伐西戎。

最终历经大战,庄公他们终于挽回局面,将西戎打败。周宣王于是就把之前大骆他们那一族的领地也分封给了庄公,并且封他为西陲大夫,这样一来秦国真正要人有人要地有地,就有了发展的基本盘。

要注意的是,之前庄公只是打败了西戎,但是西戎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庄公打败西戎之后就住在大骆一族他们的族地西犬丘。庄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做世父,可能当年秦仲很痛爱这个孙子,世父也很爱他的爷爷。他发誓,戎王不死他绝不回家,拼着家业不要了也要跟戎王死磕到底。

庄公看到大儿子这个样,也确实没法继承自己的位置了,而且人家也自己说了,要把位置让给二弟就是后来的襄公。不过如果把这件事回头想一下,似乎这里面还有点别的事。

庄公在位四十多年,那么世父在外面少说也打了十几二十年吧,什么仇什么怨这么多年也该消磨完了,为什么他就一定要在外面呢?试想如果他不这么干,周王室会不会对庄公他们放心?如果他不这么干,秦国能不能有一个安稳的发育空间?当然我这里也只是一个没根据的猜测。

庄公死后,襄公继位,襄公上位第一年,干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丰王。这个丰王也是西戎众多戎族中的一支,襄公这一举措目的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联姻来拉拢丰族,巩固自己在西戎的地位。同时襄公也很明白,自己刚上位肯定会有人企图对自己做点什么,所以他刚刚上位就通过联姻展开外交战略。

果不其然,襄公第二年西戎就把犬丘包围了,世父出面跟戎族硬刚,结果被对方俘虏了。不过过了一年多,西戎人又把世父原原本本的还回来了。《秦本纪》对此没有做任何评价,也没有记载相关事件,不过根据之前襄公的作为,还是可以发散一下思维,推理一个过程。

襄公嫁妹妹就已经算到这一步了,西戎本来就部族林立并非铁板一块,这一步棋正好就分化了戎族的力量。想必就在西戎包围犬丘的时候,这个妹妹肯定给丰王上了一课,如果犬戎要攻打自己娘家,那么丰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偷了犬戎的家。一旦世父有什么三长两短,妹夫给大舅子报仇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丰国跟秦国联合,就算犬戎再厉害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双方经过漫长的谈判,最终达成共识,于是世父就安全了。最后再看一下世父这个人的位置,也就很有意思了,西戎这边有世父时不时地吼两嗓子,是不是就可以让周王室放松对西戎的防备之心,有这么一个人,其实对西戎各族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西戎这边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周王室那边又开始作死了。周王室的作死,是从周幽王碰到了褒姒开始的。

周幽王遇见褒姒的时候,周王是有家室的,他的正妻正是申侯一族族长的闺女。申侯一族正是西戎中及其重要的一只力量,可见周幽王的婚姻是当年周宣王给安排的政治联姻。周宣王活着的时候,自然一切都还算稳定。不过当周宣王死后,新上任的周幽王自然也就没人能够约束了。

周幽王三年的时候,他在后宫无所事事的时候,碰到了褒姒,当即就爱了,可能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当年,褒姒就给周幽王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别的不说,周幽王撩妹的手段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了。

周幽王决定要把申侯闺女的王后位置给废了,打算让褒姒当王后,顺手要把自己的大儿子,那个申侯闺女生的孩子也废了,让褒姒的大胖儿子当太子。这个操作可算是吧申侯气了个半死,这小子不讲武德,王后和太子那是说废就能废的?嗯,这还真就是人家周王室的家事,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申侯是没啥办法的,但是这个仇可算是记下了。

不成想这个褒姒是个冰山美人,平时就不爱笑,这可把周幽王急坏了,美人不笑山河失色啊。于是就打算集思广益,举起烽火,招诸侯前来意识。本来烽火是为了保卫周王室安全的,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不能轻易动用,诸侯到了之后一看就傻眼了。心想,就这?就这就把我弄来了?

山下诸侯一脸懵,山上的冰山美人终于露出倾城之笑,周王一见,立刻就把江山抛在美人之后了。这么来了几次之后,可把诸侯都气的够呛,慢慢地也就没人来了,当周幽王看着最后一丝狼烟消散在天际的时候,也许心中有过一丝丝的疑虑。等他挽过美人的手臂,远处隐隐尘土飞扬,在如雪的夕阳之下,他的眼神渐渐凝固。


网图侵删

申侯终究还是联合犬戎叛变了,杀周幽王与骊山之下,将褒姒虏去不知所归。然后又把申侯闺女的儿子立为周王,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在这个事件中,秦襄公也是参与了一手。《秦本纪》记载,诸侯杀死了周幽王,秦襄公出兵救周王室,最后护送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且把岐以西的土地都分封给亲。

这里就有点意思了,本来是申侯联合犬戎反叛了周王室,其目的肯定就是要立申侯的外孙为周王。而秦襄公又说是救周王室,最终却护送的是周平王,也就是申侯的外孙,不管怎么说,秦襄公干的事跟申侯要干的事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太史公没有让秦襄公背上反叛的罪名罢了,也能看出来秦襄公的精明。

当然还有可能是,当年反叛周王室的有很多势力,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有些可能连具体的目的都没有,就是为了打个秋风也说不定。这样一来,可想而知,当时的形势有多么复杂,秦襄公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不管其他人如何,他们秦嬴部落就要保卫天下共主的周王室。

当然秦襄公押对了宝,不过这个周平王也是个人精,从他给秦襄公的封地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候,所谓的岐地以西实际上已经不在周王室控制范围之内了。周平王把自己说了不算的一块土地分封给了有大功的秦襄公,除了能看出来他的无奈,也透漏出他的一些小精明把。

虽说秦襄公得到了一块自己目前还没办法拿到的土地,但是诸侯的封号可是实打实的,再说了周平王的这个承诺虽然暂时的不到,但是谁说以后没机会,有了这么一个承诺,他就不必再担心以后有人跟他抢了。

而且秦襄公也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他在世期间就完成了岐地的收复工作。秦国在非子时开始独立,到了秦仲时成为大夫,才成为正八经的贵族,到了秦襄公的时候正是位列诸侯,这个过程,秦国的地盘一直在往西扩展。

不过秦国西迁到秦襄公死后算是终结了,此时中原诸侯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春秋大幕即将拉开。如果秦国不想错过这个大世之争就必须考虑要向东发展,自襄公死后,继位的秦文公逐渐放弃了西垂宫,将总部搬到了当年非子养马的地方。这是秦国东进的第一步。

文公死后继位的宁公也是连战皆捷,进一步拓展了秦国地盘,巩固了秦国后方,秦国也开始日益强大。宁公死后秦国出现内乱,三父等人开始左右秦国继承权的问题,这件事的出现恰恰就说明了秦国此时开始强盛起来。

后来经过种种挫折,秦国还是迎来了秦武公,秦武公以上位就展开了对外战争,而且是他亲自领兵出站。实际上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打仗,而是要避开国内的混乱,借机养精蓄锐。最终在秦武公搬了个家之后,一鼓作气将三父等人给灭了三族算是斩草除根。

自秦武公死后二十年间,秦国换了德公、宣公和成公三任君王。这二十年间秦国除了与晋国有过一战之外,就很少作为了,这也算是休养生息等待一个新的强者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合集,万字长文帮你捋顺大秦从无到有的艰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