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勤劳,但不一定有收获!借董明珠今天上热榜的话题吐吐槽

今天看到董明珠直播失败,接受采访说,她直接骂哭了一个30多岁的男主管,负责人很委屈说:“我们天天在这,都没回过家。”
董明珠却说:“你勤劳,但不一定有收获。”

让我想起自己读书很讨厌的一个现象:老师拖堂。

最近看江南秦裔持续写校园生活,今早暴雨中又看了顾悠悠的更文,回忆那些年老班说的话,其中有一句“我再讲两分钟”,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

但凡老师说:“我再讲两分钟”,“我再讲几句话”,多半就是下节课铃声响起时。

作为学生,大多数是讨厌老师拖堂又无可奈何的。小学时的课间休息,各种打闹游戏,是学生上学的极大动力所在,老师一拖堂,玩的时间就没有了,沮丧的情绪直接影响下一节课。

心中对拖堂的老师没有敬重和感恩,只有满满的讨厌与嫌弃。

大家放学时一起结伴回家,嘲笑咒骂得最多的,也是拖堂的老师。

小学四年级之前,语文老师很喜欢拖堂,每次课间休息,他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我们在台下嗡嗡嗡窃窃私语,野性的学生公然离座说上厕所,一去等到下节课才回来。

那年暑假,大暴雨天这语文老师上山赶牛回家,脚底打滑从山腰滚到山脚,摔断了胳膊腿,不能返校教书。我们凑在一起说起这消息,竟是满脸的欢喜满嘴的庆贺。

换了语文老师,带读课文声情并茂,讲解知识点旁征博引,最关键的是下课铃响准时下课,瞬间圈了我们的粉。大家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课外阅读,兴趣写作,放学后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语文。

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中学时,同学们更喜欢课间讨论争辩,学习了nlp之后,才知道这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很有效,还刺激了脑细胞的活跃性。

如果老师拖堂,一天学习下来,到下午脑袋昏昏沉沉,下午的学习效率就变得很低。有些老师的勤劳,真的是无效白辛苦的。

刚来例假时,每次例假期间总是担心弄脏裤子或者身体有异味,课间休息跑去厕所检查处理才能安心。一遇到老师拖堂,各种情绪堆积,下节课完全无心听课。自以为兢兢业业拖堂的老师,用无用的15分钟拖堂,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学生的45分钟。

初中时拖堂最严重的两个老师,一个是物理老师,一个是地理老师。奇怪的是这两个老师交的班级学科成绩都很差。有一次期末地理考试我还故意签名交了白卷,试卷上只写了一句话:无能的老师才会用拖堂补救自己教学的失败,占用学生课休时间妄图弥补自己的失败注定误人子弟。

那个学期之后,地理老师调离了我们学校,换了一个新的地理老师,可拉下的功课已经补不回来了。对于地理的学习,我是工作后从《地理》杂志开始学习的。这么有趣的一门学科,硬生生被一个拖堂老师扼杀了兴趣。

老师的拖堂,也是一种勤劳。拖堂的老师可能也很委屈:课休时间不休息,我还辛苦讲课,还不是为了教好学生吗?”

付出时间和辛苦,不等于有收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不该用在教育上。

从脑神经科学层面来说,人被动接受教育灌输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课堂45分钟设置也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原则。即使是课堂45分钟,讲解,提问,讨论,练习如何交叉进行,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成果的。

因为课堂意外偶尔拖堂在所难免,一个老师长期拖堂,和勤奋无关,只能说明专业水准不足以在规定课时完成教学,备课没有细化到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分配,才会出现拖堂也讲不完该节课的知识点。

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做了孩子的全能保姆,孩子非凡不感恩,还一肚子的憋屈,说起来各种被父母折磨的痛苦。

父母一边恨恨地骂着白眼狼,一边愤愤地数着自己各种辛苦付出。

问题是,效果呢?一个不懂植物特性的园丁,很勤劳地在园子里各种劳作,每天不停地给植物浇水施肥。有些喜旱怕水的植物,在这样的勤劳面前,怕是难以存活。

你勤劳,但不一定有收获。这句话听起来冰冷,却值得人深思。成年人做事,不能满足于做了,做事时问自己几个问题,问题里藏着做事的结果与收获。

做了吗?做对了吗?做好了吗?做完了吗?


自己有感之言,可能偏颇,姑且听之。不喜可喷可驳。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勤劳,但不一定有收获!借董明珠今天上热榜的话题吐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