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的中药 南方医科大学

1.“药食同源”文化源流

中国的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的鼻祖伊尹就是一位在厨房里走出的医学家,同时,还是一名政绩卓越的宰相。《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五味”理论对人体的影响,甚至罗列了一大堆食材用于治病;而唐朝孙思邈,在尝遍天下美食后,培养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弟子——孟诜shen,并以一本《食疗本草》写尽天下美味功效。到了明清,甚至连王爷都亲自下厨,制作美食药材。他们都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典型代表。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二是指中药与食物之间是“同源”的关系。《诗经》曾记载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并有意识培养药食同源植物的事例。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即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中医药膳那“药食同源”是不是就是说药物等于食物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我们称之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所以称为食物。但有很多东西,它们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当作食物,所以我们称之为药食两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常吃的橘子、粳米、饴糖、花椒、南瓜子等等,它们既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又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有研究表明,医药在健康中只起8%的作用,而合理的膳食却能起到13%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各类亚健康甚至营养不良引起的不同疾病,饮食治疗能起到47%的防治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长期坚持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l1]

当今中医药和中国饮食“药食同源”的观念深深影响者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这些意义非凡的食物,形成了中国人的餐桌上最为独特的体系。大家思考一下,平时饮食中有多少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呢?也许您想象不到,我们做菜用的生姜、八角、花椒、肉桂等调味品就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我们常吃的麦芽、小麦、扁豆等主食;荠菜、冬瓜、马齿苋等蔬菜;山楂、杏仁、无花果等水果;乌鸡、甲鱼、牡蛎、羊肉等肉食,这些常用的食材与其他中药配伍后,就成了具有食疗养生作用的药膳。而那被誉为“起死回生金不换”的三七,“四季养生不老丹”的枸杞,“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的杜仲⋯⋯也不仅出现在中药治病疗伤的处方上,还出现在很多餐厅的菜谱里,像三七汽锅鸡、杜仲腰花⋯⋯除此之外,玫瑰花茶、酸枣汁、鲜芦根汁作为饮品也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上的的中药 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