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如今我们已经了然于胸,一个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下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父母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作者的团队研究成果就是3t原则,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图片]
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需要人们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挤出大把的时间。
无论平时有多忙,3t原则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
通过词汇的增添,父母或监护人会发现,整理床铺、削苹果、扫地等日常活动都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最终语言还能改善亲子关系,而不单单是开发孩子智力。
不管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尿布的气味也好,花朵的颜色也好,或者三角状的物体时,3t原则都应参与其中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他要求父母有意识的去观察孩子的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
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哪怕是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如果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接下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慈祥的妈妈或爸爸坐在地板上,手里拿着一本儿童故事书。
家长拍了拍身旁的地毯,并向孩子微微一笑。
这个举动正是家长向孩子发出信号:这里很舒服,过来听故事。
可惜孩子没有回应,继续摆弄着积木,幻想着堆出一座小塔。
这时妈妈或爸爸再次拍打地毯:“坐过来这有本很棒的故事书,让爸爸念给你听。”
看上去挺不错的,不是吗?
有慈爱的爸爸妈妈,再加上一本好故事书,孩子还想要什么呢?
实际上有一部分爸爸妈妈能够觉察孩子的兴趣,加入到了孩子的队伍中。
仿佛孩子之前也拍了拍地毯,说道:“爸爸妈妈快过来呀,堆积木可有意思了。”
共青关注的原则是什么?观察孩子,看看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去关注什么。
所以父母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兴趣,再接着加入的话,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通过游戏中的口头交际,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游戏技巧,从而达到开发孩子大脑的目的。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父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时,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换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也能得到开发。
因为大脑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焦点转移。
父母们可以询问孩子“想不想听我读故事书?”
这才是有意义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父母还得仔细关注孩子的回答,即使孩子的回答不成语句,或者不是父母所期待的答案,就“共情关注”而言,一切的发现都是有价值的。
成人和儿童是不一样的
我们成年人随时被人要求调整方向,以应对不同的任务
我们会自觉的把注意力放到下达的任务上,尽管之前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叫成年人的责任感。
但是孩子们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他们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无论多么好玩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都是耳旁风。那么这个故事对于大脑的发育就只有一丁点,或者完全没有作用了。
记单词也是一样,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小孩很不情愿的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就很难学会活动中使用的词汇。
如果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共情关注的效力就能得到强化。
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在地板上玩游戏,让孩子坐在父母大腿上,听父母讲故事。
吃饭的时候坐在一块儿,或者家长抱起孩子,让孩子从成人的视来观察世界的样子。
反之,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的克星。
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容易让人上瘾,吸引人的注意力。
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使大脑发育的关注力才会产生。
当语言环境构建好了,父母也密切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互动的时候也跟孩子使用了丰富的、关怀的话语,这时共情关注就大功告成了。
孩子,也从中获益良多,他们不仅是学到了词汇那么简单,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儿向语言”――婴儿语
共情关注是一条双行道。
正如婴儿发出声音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也用同样的方式获得关注。
比如父母会有不同的语气和音调,婴儿语可以用来开发婴儿的大脑。
婴儿语更能吸引孩子的关注。
有的父母为自己跟婴儿说成人语而骄傲,殊不知成人语并没有让亲子沟通,变得更容易。
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最后关注说话人的身份。
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婴儿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慢慢专心,最后与家长互动。
共情关注的核心就是父母的回应,一个小孩未来的成长,比如认知力,情商,自控力,身体健康等等,都跟母亲的回应紧密相连。
长久以来,尽管为人父母被认为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干的了。
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说的那么容易,相信这一点会得到身心疲惫的父母的认同,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
2,理解
3,行动
婴儿和小孩会使用他们独有的信号,让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信号可能是语言或非语言的。
比如有人问你听过婴儿的哭声吗?
孩子到底是累了,饿了,无聊了,还是尿床了?
婴儿啼哭的原因有很多,但所有婴儿常常会因为以下的隐形原因哭:他感受到了压力。
父母其实也一样。
关键问题:怎么办呢?
核心答案:回应。回应就是解决的良方。
当新生儿降临的陌生的新奇的世界时,她很害怕。
这是父母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婴儿知道他很安全。
父母给婴儿上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告诉他:“不要怕,小家伙爸爸妈妈在这里。”
这一课,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长远的影响,它让孩子知道:生活不会永远晴空万里,偶尔阴霾的时候总有人来陪伴你。
孩子们可以承受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但一个孩子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话,压力也会影响他的个人成长。
“没人陪伴怎么办?”依恋理论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会面临“毒”压的危害。
只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大脑就将遭受负面影响,最终会引发孩子以下的症状:
学习能力弱
情绪管理差
自控能力差
无法信任他人
还会引发成长过程中的健康隐患:过度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等等
反之,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共情关注,同时给予孩子及时的、积极的回应,那么所有的危害将不会发生。
这样做不仅利于开发孩子大脑,还给依恋状态打下了基础。
根据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表明,依恋状态其实是对亲子关系形成过程的阐释,最终它对孩子的情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沟通的色彩”
小朋友在学会说话以前,独创了许许多多的表达方式,比如新生儿的哭声。
如果听不到婴儿的哭声,你怎么知道他饿不饿?累不累?是不是感到无聊和孤单?
孩子再大一点,他们就会发出奇怪的声音,或者扮鬼脸来逗乐大人。
当孩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反射神经时,他们吸引父母的方式又发生了变化。弓背,乱踢,蜷缩都是他们的新手段。
我们很确定孩子们的上述行为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
因为他们一边做一边会把眼神瞥向父母那边。
小婴儿真的很聪明。
一个才刚刚爬出母亲子宫的小家伙,就能想出行之有效的花样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这些行为让人觉得孩子很可爱,但隐藏在花样背后的真正意图,才真叫人觉得可爱呢。
当然,做父母的也不笨,对于父母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透过婴儿的语言来了解他们的需要。
(我真的很幸运,在孕期就读到了《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这本书的核心就一句话【孩子会教给你如何做他的父母】,翻译一下就是你只需要观察孩子的需要,满足他就可以了。)
“解码”孩子的需要不容易,父母们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努力。
虽然“解码”难度很大,但是父母们千万不能放弃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还会跟父母变得更亲密。
整个过程反映了共情关注的原理,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的多,都非常值得分享。为了减轻压力,我们明天再分享第二个t
总结:将3T原则融入跟孩子的日常交流,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并且改善亲子关系。
我们学习了第一个T,共情关注。
在这里的要点是:有意识的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孩子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成年人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任务,随时调整。
但是孩子只关注于当下他所感兴趣的。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随时随地的转换调整任务。
数码产品是共情关注的克星。
只有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大脑发育的关注力才会产生。
建议父母们跟孩子讲儿语,不要完全摒弃儿语。
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1,观察,2,理解,3,行动。
孩子啼哭的原因很多,最好的应对方式:回应。
回应是解决的良方。
其实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
当我们有压力,很难过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回应。
把婴儿晾在一边,任其哭闹,婴儿将面临“毒”压的危害。
孩子的哭,发出奇怪的声音,扮鬼脸,弓背,乱踢……都是孩子吸引父母的关注的策略。
我们要学习解码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意思。
感谢大家的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