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哥笔记一则推文想到-用户使用app的驱动力

  今天读到了一则推文,觉得很有意思,标题是这样的,《用户下载了App却不用,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标题引发了人强烈的好奇,暗合短文案写作套路。
  本文点出了在我们日常很平常但又被人忽略的问题:手机App众多,真正每天点开的就那几个,更多的是常年“落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也说,手机内存存储的增大,不再让用户斤斤计较那几百M的App大小;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有其他的App大量占用用户使用时间,剩下的要么“见缝插针”,要么就被雪藏,很久都不被打开一次;再有就是App打开的需求是否刚性,或者是说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工具类的App更多的就是雪藏的对象,因为用户通过他们获取知识和提升的难度大,短期难以见效,而像短视频里面有些生活技巧的教学却非常火,因为他让用户可以很容易的上手和习得技能。最后,要说的就是心理层面的,类似于大多数人“书买了很多,真正读过的却很少”、“好的文章收藏了不少,再次打开的几率少之又少”。
  浅层原因有了,正好对自己平常使用多的几款App的动机作个梳理。

微信:相信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手机里使用频次最高的App了,使用时长也很长,它涵盖了即时通讯、信息获取、支付、社区、游戏等领域,加之工作和生活边际的模糊,娱乐和学习的融合,使得用户的App停留时长极为可观。从我自身角度来说,首先是沟通的需要,满足了我的安全和情感、归属的需求;其次通过浏览朋友圈,也能了解朋友的近况,也是基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再有会阅读自己关注的公众号,了解一些最新的事件和方法论,这是出于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有就是会通过微信支付,考虑到安全和便捷属性;最后则是通过微信这个生态链接的小程序、微商城等第三方服务,主要也是便捷性。
支付宝:作为最常用的支付App,相信很多人手机里也有。我打开它的逻辑有三点:1.聚合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如果单单是这两点,我相信我也会用微信,但平常用的更多的还是支付宝,因为我认为使用支付宝收付款对我的芝麻信用是有帮助的,而芝麻信用现在能关联很多第三方的服务,并提供免压服务,当然还有个因素是优惠,支付宝长期有优惠金和支付积分,而微信支付的优惠去定期,没有支付积分的积累;2.小鸡庄园和蚂蚁森林,让我用最小的成本来做公益,并且这公益进度能被用户很直接的感知,满足了人性尊重的需求;3.支付宝的理财属性,种类多样,操作便捷,存取灵活,相信也是很多人选择他的原因之一;4.支付宝平台的属性,也有很多第三方服务依存于这个平台,而我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支付宝就享受到这些服务。
启信宝:查企业信息的App,纯工具类,也只有当我想快速的查一个陌生企业的基本信息的时候会想起它,这是下载App最核心最基本的诉求了。
脉脉:标签是职场社交平台,区别于微信大而全,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可以很好的寻找合作商机,找寻渠道,虽说至今还没通过这个平台真正触达商机,跟好友只是基本的添加,缺少互动。虽然聊天也是实时的,但并不像微信那种及时回复(微信现在很多新加的或不感兴趣的信息也会不回吧)。剩下的价值就只有看好友的职场动态和匿名圈的人事爆料(最近互联网圈大的人士变动最先的起源一般都是脉脉匿名)。如果创造更多的链接和商机,这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使用脉脉迷茫的地方。
游戏(乱世王者、王者荣耀)差点忘了提,这也是占领我手机屏幕很长时间的app的应用,游戏里实现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4层需求,不得不说粘性很高。
其他App还有很多,找到、喜马拉雅FM、keep、招行掌上生活、知乎、网易蜗牛阅读、网易公开课、微博、闲鱼等,这些更多的是偶尔打开一次,或者需求都没打开,从上面可以看出,带有社交属性的用户粘性是最强的,复打开率也很高,相应的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迁移成本也就很高,用户忠诚度就提高了。其次就是工具类运用,能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出现的问题的App,被打开的频率肯定更高。
归根结底,还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你的产品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是不是高频刚需,能带来哪些价值(这价值是用户认可的价值,而不是自己臆想的),有了以上几点才有用户自发传播的可能性,当然这有牵扯到增长的学问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鸟哥笔记一则推文想到-用户使用app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