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亦知亡国恨

                                      ——观《金陵十三钗》所感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对于南京的了解始终停留在诗词的世界里,是那南国的四百八十寺和烟雨中数不清的楼台。历史滚滚不息,河山浮了又沉,秦淮河畔的灯火始终通明,任由风尘起了又落。烟柳巷里最不失的便是胭脂的姿色,历代多少文人骚客讴歌于此,不缺风尘也不解风尘,而那些混迹于烟柳中谋生的女子自那杜牧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被冠以极大的否定,千年来被人们视做最低贱的群体和最卑微的尘土,虽极尽展示自己年轻时绝俏容颜的一面却也在时间里来去无声,人们不会看到她们真正美好的地方。

      终是觉得杜牧的话有所不适,自以为,当大厦将倾,山河飘零,成百上千的男子尚不知所为,又何必向那些本就无力自由身如浮萍般活着的弱势群体发难呢,无为应是卑微所能为,不责难她们没有为山河完整做出贡献,也没有肯定她们的无所为,只是觉得她们既卑微存在,卑微便也是她们的归宿。但在,看了张艺谋的电影之后,我便有了新的认知,突然间发现再渺小的生命亦有其闪亮关辉的一面,人性和灵魂也不因身份而觉得高尚与肮脏。

    影片故事发生于一九三七年的冬天,日寇侵犯古都南京,再经历南朝风雨飘摇的古城任旧没能抵御异族野蛮的入侵,终在炮火中沦陷,繁华的长街柳巷变成满目疮痍的破碎废墟,血泪与哭喊充斥着死城。一座天主教教堂成为了浮海中的孤岛,一群身份不同的人逃命到这里,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临时假扮的神父,他们一起等待希望或浩劫。然教堂终究不是永久的净土,宁静很快便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发现了女学生,军人舍命拯救,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宴为军队表演节目,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不愿为日军凌辱而选择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这些平日被人们称之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的无人性杀戮下,终是觉醒了内心的人性光辉,她们换上厚重的学生装,代替那些自持清白的女学生去赴那场死亡之约。

      影片在快慢节奏的交织中,将人性的光辉慢慢显露出来,那金陵十三钗,背负万千骂名的风尘女子,实质确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虽妩媚放荡却也活得简简单单,内心爱憎分明,因为女学生在日军侵入时的冒死相救,不想女学生白白送死,她们便决心替那些未经人间事的孩子去走上一遭,无虑生死。她们虽然身不由己堕入风尘却依旧抱有对生活的期盼,明白灵魂的肮脏与高尚,即使人生经历了各种曲折仍然有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景。那十五岁的豆蔻,为了能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浦生在临走前听到《秦淮景》,冒险回到妓院寻取琴弦,最终惨死在日寇的蹂躏下,很多人不明白她为会为那点不值得之物送命,而我觉得她们身处于社会的低层,正是那点不起眼的东西却才恰是她们对生活的寄托,她们只是为自己的那点美好念想而死。她们虽然在教堂外叫嚣吵嚷,硬闯教堂,花枝招展的飞吻挥手,尽显死城中奇葩的艳丽,却也同样为死去的人而痛心,为寻找自己的念想而殒命,她们将风尘中的胭脂俗粉滤去,穿上学生装替那些懵懂自持清白的女学生去送命。她们一起合唱《秦淮景》,歌声动听,姿态婀娜,虽身处险境却也弹唱自若,用生命的挽歌替破碎的南京城发声。至于此谁又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呢。

        观影完沉默许久也反复想了很久,不敢想那十三个去军营的人是何种结局,她们在危难时用自己所能为尽了对家国的责任,她们虽渺小却也伟大闪光。也正是这些卑微小人物的人性闪光和自我救赎,从而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自醒与自勉,此刻国家这个词在我心底变得高大无比,对民族和家国的热爱和赤诚油然而生且永生不灭。

                                19.10.14  徐梦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女亦知亡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