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第二夜)

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在第一夜中,我们提倡“目的论”,针对这个“目的论”,青年又有了新的问题。

前面说到,青年是个相当悲观的一位存在,一直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也因为这个而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那么基于目的论怎么去解释,讨厌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哲人的解释很明确,青年为了达到“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这里哲人的想法总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哲人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

哲人首先提问青年有什么样的缺点,以及对此缺点做如何看法。青年阐述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并且表示没有人愿意和像自己这样的人交往的看法,如果换做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青年自己也不会去跟那人有交集。哲人觉得答案已经出来了。什么说法?首先我们琢磨下青年他害怕什么?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既然害怕,那么就要避免,为了达到避免的目的,那就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就可以躲在自己的壳里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其实自卑的人,或者曾经自卑的人都会对这样的说法不谋而合的!

青年当然也同意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哲人表示,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这就是哲人的主要观点——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那么有人就会提出和青年一样的问题: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就可以避免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但那样肯定会产生孤独感吧?答案很明显,孤独感也是要有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才行得通吧!

那么怎么理解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还是拿自卑这个烦恼来说说吧!自卑是用价值判断来定义的,自卑在阿德勒使用的德语中,就是劣等感,就是感觉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而价值就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中,所以自卑脱离不了人际关系!价值为什么跟社会有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颗翡翠钻石,它的值钱不就因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吗,其实它不过一个普通的石头罢了,根本不值钱,是社会给它定义了价值。甚至百元大钞,也一个意思,它不过一张纸而已,如果整个地球只有你一个人,你完全可以把百元大钞当做燃料放进壁炉中。

而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身的自卑!因为自卑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哲人1米55的身高,当初因与他人的比较而产生自卑感,但其朋友一句话“你会让人感觉到轻松”,哲人瞬间醒悟,就产生了一种价值转换,从而不再自卑,在价值转换的过程中,是因为自己的主观世界变了,所以155并不是客观上并不是劣等感,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既然是主观的,那就可以用自己的手重新选择,这就呼应了第一夜讲的自己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以及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另外,我们的自卑性,切勿建立在与他人的竞争性之中,而要建立于自己奋斗的目标上。

追求优越性,远离竞争性

青年对自卑来源于人际关系产生疑惑,就是社会上很多的成功者,奥运冠军啥的,都会受到自卑的困扰,这是怎么回事呢?

哲人表示,确实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点自卑感。这主要是因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自己理想状态”。小孩学会走路,说话,都是一种追求优越性的表现,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那么与此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了。人们给自己定义一个目标,在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之前,都会有一种“自己做的不够好”之类的健全的自卑之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利用自卑感去追求优越性。比如摈弃自卑,努力向上;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但是更多的人却是沉溺于自卑情结,利用“权势张扬”的手段来达到“优越情结”的目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首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我们要区别对待,自卑感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它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那什么是“权势张扬”和“优越情结”呢。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弥补欠缺的部分。最健全的姿态就像前面说的,正确利用自卑感去超越自我。而沉溺于自卑情节的人,他们因为无法承受“我的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的状态,就需要“如果我的学历高,我也能获得巨大成功”的“优越情节”,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而这需要“权势张扬”的手段,说白了就是炫耀自己,比如那些明明不是有钱的人,偏偏十指带金戒,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那么“追求优越性”与“优越情结”是否矛盾,一方面鼓励追求优越,一方面抵制优越。其实“追求优越性”是指追求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中的自己”作比较。而“优越情结”却是建立在人际竞争之中的。这么说难道就不要与人竞争了?确实如此,我们如果想要做自己,那么与他人的竞争势必会成为自己的阻碍!如果存在与他人的竞争,那就一定无法摆脱烦恼,无法摆脱不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存在着竞争,那就一定存在着胜负,“某某人上了什么名牌大学,某某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类型的女朋友,而自己什么都不是”,败者往往会因此产生自卑,而“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也会随之而生!这样的人势必会将身边的人乃至整个世界视为“敌人”。竞争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它会让人时时刻刻不得安心,为了让自己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一直不能相信他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社会人士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当你跟一个好朋友讨论政治问题时,谈着谈着变成激烈的争论,竞争又开始了,可能朋友站起来骂你,这时候你又站起来骂他,这就进入了一种“权力之争”,就是双方都想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但如果一方获胜了,那么败下阵来的另一方就会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等待着某时某地以其它形式进行报复。比如从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误入歧途,最后割腕自杀。从目的论来讲,孩子割腕自杀其实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因为孩子的死,对父母的影响最大。对于“权力之争”,无论对方如何挑衅你,都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否则就会陷进人际关系竞争的陷进里去。因为本来“主观正确的”,陷进去以后就变成“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演变成“我必须获胜”的斗争中。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其实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因此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而健全的“自卑”是跟“理想中的自己”产生的!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所以说人是无法逃避社会关系的。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就是通过阿德勒把社会关系分成的三大课题来实现,及“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

首先看看工作课题。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像哲人写作,无法避免的会与编辑人员,装订人员或者印刷人员去接触。从距离和深度来讲,工作的门槛儿是最低的。工作上的人际关系有着成果这样的共同目标,即使和某人不投缘,也要有着合作关系。也是因为工作促成的这样的关系,在下班以后,彼此间又成为了他人。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的人,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比如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讨厌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然后是交友课题。交友因为脱离了工作关系的那种强制力,所以起步要难很多。现在社会,感觉什么人都能叫做朋友,才认识没多久就是朋友了,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甚至还有什么所谓的闺蜜都出来了。。。其实朋友的数量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彼此内心的距离和深度。真正的朋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即使彼此间多年不联络,距离再远,一个电话或者短信,双方立马能热络起来。题外话:而现在所谓的朋友,往往存在着利益交换,亦或者是酒肉朋友,真正彼此间称为朋友的,当今社会中能看到就不错了。其实现在整个社会是一种伪善和自私的社会,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利用,科技在进步,但是人性在退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尤其就是网络上的“善良者”最多,这也是最可怕的景象。人抵御不住钱和权,鲜花和掌声的诱惑,《小窗幽记》里有一句话就很说明了现在的社会状况——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嘴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最后是爱的课题。爱分为恋人和家人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这也是最难的课题。例如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但阿德勒却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当然,并不是积极地肯定对方像校长那样去花心。可以这么想,两个人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感到自由自在,彼此之间感到放松,这才是爱。而亲子关系就需要勇气去面对,无论关系多么紧张,哪怕必须要做到亲手剪断彼此之间的锁链,能做的就是不要逃避,很多人都会采取逆来顺受或者逃避的态度,这是一种止步不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第二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