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精华内容

在当今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我们必须主动坚持终身学习,否则第二天就可能会被时代所抛弃。书籍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便有了打开书籍宝库的黄金钥匙。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专门为希望通过阅读,特别是通过阅读书籍来提升自我的人而准备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阅读指南。在书中,作者强调了通过主动阅读来增进理解力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教给我们主动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我将从为什么要主动阅读,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如何主动阅读一本书这三个层面来分享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 为什么要主动阅读?

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要主动阅读?

现在的世界似乎很小,美国那边发生一件事情,几分钟后我们就知道了。只要我们一打开智能手机,最新的资讯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我们的视野。

看上去,我们比古代人先进许多,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的资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别人强行灌输给我们的,哪些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本书作者指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真正能增进我们理解力的是主动阅读。甚至可以这样说,越主动,阅读效果越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主动阅读的好处。

1.主动阅读可以强化学习能力,为工作生活提供帮助。

·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成绩越好的学生,往往学习越主动。通常,他们都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不仅要反复追问老师,还要自己花时间去查询相关书籍,甚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长此以往,他们的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主动性的激发,往往意味着我们对感官和思考能力的多方调动。

我们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它的表象,一定会去探究它的内在逻辑和原理,并且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举一反三,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认知。

主动阅读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带着兴趣和动力去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会收获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知识。

2.主动阅读的第二点好处是增进对世界的理解,提升自我心智。

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收获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还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只能被各种资讯牵着鼻子走,甚至可能被欺骗或者交智商税。反之,如果你通过主动阅读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那么你内心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判断法则,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寻真,让自己更加透彻地看待自我和他人、和社会,以及和世界的关系。

此外,主动阅读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自我心智。我们常常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很多年纪不小,但做事让人啼笑皆非的人。严格来说,这些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足够,但整体心智的成熟却完全没有匹配上。心智的锤炼和砥砺,恰好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大加速法宝,便是主动阅读。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有灵魂和情感的动物,我们要想自己变得有厚度和温度,那就最好从浩瀚的书籍里学习沉淀下来的智慧,以及反复被印证的经验。

读圣贤书,我们就相当于在和孔孟老庄交流;读文学书,我们仿佛也在和钱钟书、梁实秋等人对话。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成为了我们灵魂中的一部分。

很多人每天利用上下班、甚至刷牙、吃饭时的碎片时间通过各类APP,购买各类知识付费课程进行学习,看上去这些人似乎每天都很勤奋;实际上,他们只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怠惰。

因为无论现在的知识付费和网络教育如何发达,它们本质上都是被动学习。你所接受到的任何观点,都是作者或者团队给你揉碎之后的加工品,并不是来源于你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主动阅读,这本身就是获取有效知识,实现自我提升最高效的途径。我们要大胆迈出第一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正本清源,坚定主动阅读的学习态度,别想着走捷径和弯道超车。

二、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

讲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了主动阅读的好处,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

检视阅读的过程,就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以及需要读得多深入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的需求和基础是不同的,除开一些古今中外公认的经典外,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书本自身,还取决于我们读者。换言之,如果一本书对我们意义不大,那么就算评价再好,也不一定非要去读。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教给我们3个判断方法:

1.略读法。

正如,中医看病有一个四字法则,就是望闻问切。在一个成熟的中医眼中,只要经过这四个步骤,他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病情和原因。同理,略读法的本质就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它会有助于我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籍进行初步的判断。

第一步,望。看这本书究竟写了个什么主题。任何一本书,不管是哲学书还是文学书,还是工具书实用类图书,它们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比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它就是一部批判19世纪俄国流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现实主义作品;再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就是一部歌颂美好爱情,抨击门阀阶级和世俗观念的剧作。

书的主题,就好比人的面孔,不一定要多么美艳动人,但一定要有神韵和特色。

第二步,闻。根据主题寻找一些精华片段。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如果身上透露出一点点淡淡的香气,那么无疑会增加周围人对她的好感。

书籍也是这样,如果一个陌生的读者在它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人的段落和篇章,那么也就没有任何好感可言,主动阅读肯定是无从谈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像电影闪回片段一样去寻找一些书内的精华片段或篇章。无论是生动的语言,丰满的细节,还是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只要有一个吸引你的点,那么就算得上精华片段。

第三步,问。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导言。通常来说,好的书籍都有较为清晰的逻辑结构,而且也会在导言部分给你阐述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任何一个成熟优秀的作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留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逻辑结构。中国古代有文脉一说,西方近现代也衍生了很多文学理论,这些其实都是在强调逻辑结构的重要性。

整体结构,便是书籍的骨架身材。内心丰富、态度严谨的作者,怎么也不会让自己的作品看上去一塌糊涂。

第四步,切。看这本书能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读书的本质,一定是求知解惑。一本对我们有价值的书籍,也一定能够解除我们某些方面的疑惑,或者提升我们的格局,打开我们得视野。

通过钱钟书的《围城》,我们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通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古迹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如果一本书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启示与提升,那么我们可以果断考虑放弃阅读。

抛开望闻问切的略读法,还有一种粗读法。相比于略读法,它没有那么多讲究,但花费的时间更多。粗读法有两个要领,一个是肤浅阅读法,另一个是调控阅读速度。

肤浅阅读法,不是说我们像看网络小说一样一目十行,云里雾里翻完一本书,而是说我们从头到尾读一本书时,不要遇到疑难知识点或者概念就停下来,要保证一气呵成读完,再来回顾和查询资料。

你也许会说:遇到疑难知识点直接跳过,那我肯定无法理解书中的精华内容。对于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生僻概念和疑难知识点只是这条道路上的小陷阱小障碍,真正的风景,是作者的原则、观点和格局。只要哦这些大东西不落下,你就不会有任何损失。

除了肤浅阅读法,调控阅读速度也很重要。通常来讲,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速度是偏慢的,要保证自己逐字逐句去吸收信息。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读得比平时快一点,毕竟很多内容完全不值得逐字逐句去看。有了这个心理预期,你就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平均阅读速度稍微提高一点。

当然,一味加速肯定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掌握速度。当读到那些心有灵犀的段落,对自己很有启发的见解时,我们当然可以放慢脚步,慢慢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精髓。

这个时候,你慢慢品读的收获,甚至比快速阅读整本书都多。

下面我们就以粗读法为例,来给你展示下怎么读一本书。

《死屋》是一本很畅销的历史书,讲述了沙皇时期流放制度对俄国历史的影响,豆瓣评分也高达9.1.但是如果不采用粗读法,陌生读者是很难读下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中反复提到了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萨拉林岛等概念,以及一连串的沙皇名字及俄国历史人物名字。

假如我们像高中生读《哈姆雷特》那样,读完一个篇章,便去查询相关资料和典籍,那么我们的体验是极其零碎的,根本无法领略作者的宏大构思,以及书籍的深厚背景。

因此,我们从开篇的俄国流放制度开始,到最后的十月革命,中间不要去查任何资料。当完整读完这本书时,我们一定能完整触摸到一部鲜活的俄国流放史。从无助的妇女,可怜的囚犯,到黑暗的人性,腐朽的制度,甚至到十月革命,红色思想蔓延,这种既有人物细节,又有宏大格局的视野是很可贵的,大多数同类著作都不具备。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我们再去了解相关的地理和历史概念,自然就会实现深刻形象的领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情况调整阅读速度。当看到一些吸引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对制度的分析批判时,我们可以稍微放慢,抓住作者的精髓。而对于其他一些事件和过程描述,则可以加快速度,不看那么仔细。

所以,无论略读还是粗读,两者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提供给我们快速了解书本的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这个依旧取决于自己的基础和需求。

三、如何主动阅读一本书?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通过检视阅读,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那么接下来到底应该如何主动阅读这本书呢?

主动阅读的本质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像朋友一样互相交流和批评。既然是沟通性质的行为,那么我们一定既要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作品,还要对它的作品加以分析评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里面,就包含了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两种方法。

我们先来举例说明下分析阅读的方法。

既然是分析阅读,必然涉及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下面我们就以《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本书为例,来给大家展示下分析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认识,真正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管一本书写得是好是坏,我们得真正了解它,才有资格去定义它。

当我们完整读完《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本书时,我们才能知道它是一本解释企业资产负债表,以及经济阴阳周期规律的书。在它之前,很少有经济学著作提出了阴阳周期的概念,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第二步沟通,和作者进行友好的深度交流。尽管作者可能已经不在世上,或者很难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一个思想上的朋友身份,和他进行细微的交流。

既然是交流,那么得有礼貌和原则。现实中,我们就算有观点分歧,也很难大吵大闹,或者大打出手。

分析阅读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友好的态度,不要觉得作者的观点和我们不同,就愤愤不平扔掉书本,毕竟沟通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比如在《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一书里,作者提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不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是企业负债表的衰退。

这个观点,和很多国家的历史教材就有差异,也容易引起认知分歧。当看到这个观点时,我们一定要本着友好沟通的态度,而不是掀桌子骂人。

第三步,判断,判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究竟如何。比如作者提出经济阴阳周期的概念时,我们就要判断下:这个概念是否有道理?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而唯独中国依旧坚挺,这仅仅只是社会制度和宏观调控的差异吗?似乎也没有那么简单。

在作者看来各国经济的阴阳周期是不同频的,比如当下中国就处于“阳”的增长期,而日本美国已经处于“阴”的衰退期。

按照作者的观点,70—90年代的日本和当今中国一样,处于“阳”的周期。

但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也陷入了萧条。综合一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作者的阴阳周期理论很有道理,也算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很久的问题。

第四步,评价,评价这本书的水准和地位。再好的书,我们也可以挑出不好的地方;再坏的书,可能也有其暗藏的优点。在进行完前三步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对这本书作出一定的评价。

作者权不权威,地位如何,名声如何,这个都不阻碍我们评价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结论,否则我们就没有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这本书的分析阅读就没有善始善终。

介绍完分析阅读法后,下面我们再来解读下什么是主题阅读法。

主题阅读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阅读活动,是读者自己以某个主题为引导,从而为主题而展开阅读的模式。它建立在你已经对同类型的书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

而且,分析阅读时主题阅读的前置方法,如果你没有经过分析阅读的思维训练,那么不建议直接跳到主题阅读的阶段。

主题阅读通常包含五个步骤:找到相关章节,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一题以及分析讨论。

下面,我们就以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丛书为例,来为你呈现主题阅读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根据你想要的主题,找到相关章节。《文明之光》原书四本,而且每一本都没有严格的主题分类。但我们这是主题阅读,不能跟着作者走,那么描述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的篇幅就可以略过,因为和我们主题关联度不高。

第二步,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也许你会说:吴军博士之前是腾讯副总裁,现在又是学术大咖,我何德何能让他和我达成共识?话虽如此,但主题阅读的主角一定是你,而不是别人。

按照你的认识和准则,你来寻找书中能够和你观点合拍的地方。而且你既然有底气选择科学类的主题阅读,那么说明你已经是这个领域的资深阅读者,你的观点和见解不可能太偏激或者幼稚,所以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也没啥毛病。

第三步,厘清问题。既然是“科学”主题,那么我们一定要让作者吴军回答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或者我们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就中医西医的问题,吴军的观点是:没有所谓的中医西医,只有传统的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区别。

传统医学以经验主导,无论中医还是藏医,都可以规划为这个类别;现代医学则是以临床实践和数据论证为主导,虽然是欧美人率先引领的,但并不是他们的独家发明。

这样一来,困扰我们很久的中西医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第四步,界定议题。有些问题,我们知道本书作者可以提出明确的回答,但也知道其他同类作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便可以把它界定为一个类型的议题。

比如“科学发明创造是否由天才人物主导”,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议题。因为在多数读者和学者看来,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就是改变时代的天才人物,没有他们,人类某方面的科学进展可能要延迟一百年以上。

但对于这个,吴军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科学发明创造还是依赖于时代和行业的积累,天才人物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引爆了这个积累的成果。

没有他们,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个事。很明显,这个议题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答案,两边都有道理。

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分析讨论,完整理解这本书。当以上四步都进行之后,我们一定要反问自己: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说的那样,读书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构认知模型的过程。

如果我们不去对作者和书本进行完整的辩证思考,衍生思考,那么也就无法走完主题阅读的整个过程。

主题阅读,本身就是“别有用心”的过程,我们不光要为一个主题寻找答案和议题,还要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甄别。一道菜食材再精致,口味再上乘,也必须经过我们的咀嚼和消化,才能真正转化为骨肉和灵魂的一部分。

前面,我们介绍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精华内容,下面来进行总结下:

首先,我们认识了主动阅读的好处:强化学习能力和提升自我心智。

生活中很多信息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无效的,但以往我们又不会摆脱。学习了主动阅读后,我们就能屏蔽很多干扰信息,真正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

其次,通过学习检视阅读,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如果想有技巧有逻辑地了解,可以采用望闻问切的略读法,从主题和结构等角度切入,进行快速阅读;

如果不想费太多脑子,则可以更加简单,但也更加费时的粗读法,把书一口气过一遍。

最后,通过了解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学习了如何主动阅读一本书。这个步骤大概是:

根据我们的需要,先找到相关的主题章节,再让作者的内容与你达成共识,接着厘清问题,界定议题,最后进行相关的分析讨论,从而把阅读的效果最大化。

所谓自由阅读,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识,并且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作者那里吸取相关知识,然后让自己头脑里的信息不断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领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书读进脑子里,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好书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更是一本好书。

愿你经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付诸行动,读好书,更能读懂书。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你,离成功更近!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精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