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存亮
2012.7.20
地球以其博大襟怀滋养着万物。
在地球眼里,所有生命都是她亲切而聪明的孩子,不分血统,不分物种。这些生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蹦的,地下钻的,水上漂的,河里游的,水底爬的;或盘根错节直插云霄;或振翅睥睨翱翔万里,或依附权贵寄居伴生,或独守旮旯默默无闻……所有生物共同构成庞大的生物圈,
地球无疑又是冷酷的,为了防止一超独霸,她定下规则:“弱小多繁衍,强者少育出。同类可自残,异类相抵触。物盛天助杀,淹旱病寒暑。物种各有界,玄机不可犯。”让生灵各怀绝技,相互制约,互为营养。
一、人类横行,肆虐自然
人----万物间普通的一类。体格不及牛骆犀象,蛮力不及狮虎熊鳄,敏捷不及蛟豹猿猱,美艳不及凤鹤鹿羚,耐热不及庞贝蠕虫、热网菌,耐寒不及企鹅、蜗牛、北极鸭,飞不及燕雀,游不及鲤鲨。……人不过是万物间极普通的一类。
人之所以活着:一、传宗接代,继往开来;二、获取食物,把动植物生吞活剥,养活自己并储存营养;三、作为食物被获取,被生吞活剥,养活别的生物。侥幸能自然寿终的,被秃鹫或微生物分解。
远古人类能活下来已属不易,本没有所谓的“爱情”,大概只有情爱。天地之大,公母能够相遇就算中奖,然后交合,繁衍下一代。
可是,人学会了钻木取火和使用工具,学会了驾驭狗马、圈养牲畜、奴役同类后,逐渐登上权力巅峰。王公贵族狩猎淫乐,肆意杀伐,堆尸如山。平头百姓渔猎耕作,渐侵万物。那天空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结的,土里埋的,都能进人的肚子里。人类真可谓胸怀比远天,大胃容万物。
对别的生物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可怜的动物们要么选择远遁回避,要么成为人类的盘中餐、钵中肉。于是,许多危及人类性命的生物被残杀殆尽,成为远古的传说。幸存下来的数量稀少,被送进动物园“看护”起来,沦落成观赏对象和聚财工具。可怜的植物们被斧锯砍伐,建成亭阁楼宇。千岁紫檀作栋梁,渡洋香木①成灰烟。
“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与“大航海时代”构建了人类之间的广泛联系;冒险家们血腥征服和疯狂掠夺的足迹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物质“文明”带来了质的飞跃,科技飞速发展使地球变得“狭小如一村”。激情的人们被巨大物质成就冲昏了头脑,在堆满黄金的大厦旁,在性感妖艳的美女丛中夜夜笙歌,荒淫无度。病态幻想“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征服自然的愿望颠覆了先贤们对上苍的虔诚膜拜。
于是,短视的冒进者们为了眼前利益,做出疯狂举动:万顷森林纷纷倒,地表植被露尘泥,葱茏难再,青山为秃。煤出地沉,矿藏掘尽。石油喷泄,核武污染。水土流失,山川不堪。……匪徒们拉帮结伙,垄断抢劫自然资源,却不能以长远将来为出发点。那狭隘思维或许在盘算:“百年内,我居小天堂,百年后,我上大天堂。”“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疯狂举动招致两大恶果。
第一,人类的大肆扩张严重压缩其余物种的生存空间。看下面的材料:
(1)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可以说,是世界从近代逐步走向现代的时期,在这300年里,人类的文明飞速发展,时代在进步,地球正在一点点地被我们改变。同时,在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它们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色狼……这300多种动物的一个个从走向濒危到消失,绝大多数都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有的是因为家园被人类的开发活动破坏,失去了安身之地;有的是因为人类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对它们进行恶意的大肆捕杀……
——摘自百度·百科 灭绝动物概述
(2)纽约动物园有一个“灭绝物种公墓”。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黄昏,不管阴晴雨雪,都有不同肤色的人们默默来到墓地,为当年灭绝的动物们竖立墓碑。苍茫暮色里,墓碑竖立,发人忧思。北京濒危动物中心,也有一片墓地,耸立着黄色小墓碑和十字架。这里集中了我们中国人给业已绝迹地球村的动物们竖立的“灵位”。黑色的墓碑上,很深、很庄严地镌刻着该种动物“绝种”的时间。科学界普遍认为:今天物种灭绝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物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死亡的速度。300年前地球上还有约25亿个物种,今天仅剩1亿种了。在已灭绝的24亿个物种中,60%是在20
世纪灭绝的。就尚存的1亿个物种来说,动物正以每天一种的速度灭绝(植物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按照这样的速度,百年之后,今天地球村里又将有1/3乃至2/3数量的动植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丧命呜呼。这不啻为令人痛心的现实。在每一个日子都伟大、都有创造、都富含科技的当下,地球村屋前屋后的陆地、湿地和海洋,确乎是被自封为响当当的“最高级动物”们改造的改造、改变的改变了。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4期电子版,作者杨文丰
第二,工业疯狂发展已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深度改变自然环境,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让我们回顾一下古人对当时环境的描述: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469—520)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张岱(1597-1679)
现在的富阳和桐庐依然美丽,不过,已经变成人造的“美丽”。富阳至桐庐的流水今日是什么样呢?,网友“一步杀三人”于2006年8月14 日写到:“由于上游如洪水等原因,每年有大量死猪沿江漂流到桐庐,不幸这里有拦江大坝,于是死猪至此往往在静水中优容徘徊,无人打捞并焚烧。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1200吨矣。呜呼,尚有人作祭江猪文哉?”。大量死猪飘荡,沿江两岸定然腐臭熏天。倘若吴均生在当代,面对此情此景,才华压抑,权且呕吐一篇《祭江猪文》,那传世经典恐怕要胎死腹中了。
西湖风光好,奇景因四时。 《 湖心亭看雪》 ,对酌胸中痴。痴情的张岱在《湖心亭看雪》里为我们描绘了晚明时杭州西湖冬日雪景,恍若仙境,想象一下都觉得心旷神怡。现在的杭州已经难得看到大雪美景,甚至连小雪也不是年年光顾了。
细心的人们发现:古今对比,冬季的雪覆盖地域明显缩小,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从网上搜索此类词条 、图片和视频,铁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二、地球变暖,成因新解
现在的问题是:地球为什么会变暖?网上的解释姑且不论,这里说我的观点: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体验一,炎炎夏季,烈日当头,晒得我们头昏脑胀,但是在树荫下就感觉特别凉爽,树荫和树顶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体验二、同在烈日下,我们站在水泥路面上有被“烘烤”的感觉,到草地上会猛然觉得很舒服。两种体验说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很好的吸收热量。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热能是植物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寒冷冬季,动物也喜欢晒太阳,被晒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吸收热量,
森林和草地覆盖着全球大部分陆地。当太阳能量传递到植被表面时,植物就有了补充养分的另一渠道——吸收热量,同时消耗体内的水,使之升腾、连绵成云,覆盖于地球表面,水的比热容很大,能够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骤降温度,海面和湖面水汽升腾,共同打造地球“保护层”,从而平衡地球温度。沙漠、裸露的岩石、水泥路面等的比热容很小,又不能“吐”出水汽聚集成云保护地表,大气温度降不下来。同样道理,裸露在太阳下的混凝土房屋基本没有多少降温功能。遍布全球的高楼大厦、水泥路和柏油路面在太阳下暴晒,应该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三千年来,人类对植被持续不断的破坏,致使森林和草地面积逐年递减,而传递到地表的太阳能量没有减少,地表水被迫吸收热量,平衡大气温度,同时自身也被消耗。所以,恒温地球是以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减少为代价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问:每年的雨雪等降水不是已经补充水的蒸发了吗?
我们来做一个古今陆地地表水对比,以中国为例。
《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求能治水者……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即便没有洪水,那时陆上水资源也极丰富,川泽遍地。“南云梦北大陆”即指当时中国两大湖泽,长宽各数百公里。两个湖加起来差不多能赶上或超过现在的贝加尔湖水域面积。明末人张岱在《夜航船》里记录了九个比较大的湖泽,分别是云梦泽②、大陆泽③、雷夏泽、大野泽、彭蠡泽(鄱阳湖)、震泽(太湖)、菏泽、孟潴泽、溁泽。除了这些超大型的湖泽,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连坑坑洼洼处也满是积水。
或许点滴消耗不被人注意,三千年而下,我们猛然发现:这些大湖泽多数只剩下遗址了。即便幸存如太湖、鄱阳湖等,水面也不及先前的一半,甚至不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可见陆地失去的水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
近300年是人类活动的鼎盛时期。特别是近一百年来,工业迅猛发展,使得木材、煤、电、硫磺、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这些正被利用的能源持续不断制造热量排放到陆地上方的大气中。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这些不容忽视的热量和太阳能一起在空中四处游荡寻找下家。而锐减后的森林无力消耗,这就加大了水平衡热量的负担。地表水急剧减少的同时,降水也减少。后果是陆地水资源严重消耗,日益枯竭,坑坑洼洼处不再倒映美丽风景,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透支,地表下陷。原本宜居的丰茂水草地或森林,现在要么被钢筋水泥混凝土覆盖,要么因过度开发而变成秃山恶水,甚者因极度缺水变成沙漠或荒漠化。生态平衡被打破,水循环平衡被打破,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水里、潮湿地面、湿润空气里都充斥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新陈代谢快、繁殖快,处于生物链的底端且极其重要,甚至对大气成分有重要影响。而地表水告急,空气湿度会发生变化,微生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挑战。
归根结蒂,是人类过于昌盛,破坏了地球环境,原本“恒温”的地球逐渐变暖。二氧化碳也许对气温升高有影响,但我不认为这是关键原因。
三、病毒感染,地球末日
人类所谓的文明发展到自己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能够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研究数百万年来一直不曾留意过的微生物种群。人们惊异的发现:如此微小的生物竟然和人类一样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实际上,同是生物,人类和微生物类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要吃喝拉撒,累了都知道休息。如此看来,微生物也有喜怒哀乐,只是不为人所见罢了。
随着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界已经把生物划分方法从二界系统扩展到了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又有所谓的“生命三域学说”。人类日益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自身生存有密切关系。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
先请看摘自《参考消息》的美国最新资讯(此处侵权,恳请助力):
【美联社华盛顿(2012年)6月13日电】(文章名:《人体内微生物多达万余种》)
它们存在于你的皮肤上、鼻子中和消化道内———人体中有足够多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集合在一起的重量竟然能够不可思议地达到数磅之多。
现在,科学家已经查明哪些微生物通常生活在人体内外以及它们所处的部位,并由此认为,健康人可以让1万多种微生物共享自己的身体。
先不要觉得恶心。这些生物体中有许多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政府项目“人类微生物组工程”研究结果对于这个神秘世界的常态作出了详细阐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事实上某些有害的细菌类型,即已知会导致特定感染的病原体,在几乎每一个人的体内都仅有少量存在。但是如果某人的身体是健康的,就像参加该项目试验的2 4 2名成年美国志愿者一样,那么这些病原体可以与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相安无事,甚至可能是受到了后者的抑制。
下一步将是探究医生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为什么有害微生物给一些人造成伤害,却让其他人平安无事?是什么让人体内的微生物群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容易患上从感染到肠易激综合征、甚至牛皮癣等各类疾病。
人类微生物组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菲利普·塔尔强调说:“这些细菌并非匆匆过客。它们活跃于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作为共生体,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对待它们,就像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森林或水系中的生态系统一样。”
与环境生态系统一样,人类身体内的微生物组成随人体部位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你的皮肤可能像是一片雨林,而你的肠道则像海洋一样包容着形形色色的物种。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人体与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和平共处,他们把这个微生物群系称为“微生物组”。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主要研究的是那些会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据信在人体中每存在一个人体细胞,就有大约1 0个细菌细胞。不过这些微生物十分微小,以至于它们集合在一起的重量最多也只能达到人体重量的大约1%至3%。这意味着某个体重2 0 0磅(约合9 1公斤)的人体内可能存在多达6磅的细菌。
人体内共有大约2.2万种人类基因。而据这项新的研究计划估计,人体内微生物基因的种类是这个数字的数百倍,共有大约800万种。这些细菌基因制造出执行特定功能的物质,其中有些对人类宿主的机体健康和发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就健康人体而言,近千万种微生物寄生其中,人并没有感到不适。现在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人体内没有这些微生物,人还会感到正常无异吗?还会健康吗?
我很赞赏菲利普·塔尔的观点:“这些细菌并非匆匆过客。它们活跃于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作为共生体,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对待它们,就像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森林或水系中的生态系统一样。”
我对这句话的不同观点是:知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认真对待不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是注意养生,保持健康,维持好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不能让其中某一种或几种微生物在我们宝贵的身体内一超独霸,肆意妄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轻则生病,重则死亡。
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有了意识之后,关注的都是自身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思所悟,我们学习、工作、锻炼、交友、对喜怒哀乐的倾听和倾诉,都是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在我们身体里竟然存在着如此庞大而奇妙的生态系统!我们真的没有在意过它们。不是不打算在意,而是确实不知道这样的存在。
不知道?好!现在菲利普·塔尔告诉你了,我也告诉你了。
但是,菲利普·塔尔和我没有办法与体内的微生物们交流,我想问:“它们知道自己是活在我们的体内吗?”如果它们中的某一种已经成为那个生态系统里的主宰者,并在其中横行无忌,超越它们应有的限制,那侵蚀破坏的是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我们的肉体!
浩瀚无际的宇宙同样是地球未知的“世界”,地球在其中生存、运动、探索、追求。地球体内的万物恰似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群”。地球或许从来没有关注过她体内的这个“微生物群”,所以这个“微生物群”不是地球的孩子,两者之间只不过仅仅共生罢了。但是,当这个“生物群"中的人类横行无忌,肆虐自然的时候,地球会“舒服”吗?病了吗?
人类已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万物,对自己有益的生物叫“益虫”,对自己有害的叫“害虫”。当意识到微生物的重要性之后,同样按照与自己的利害关系把微生物分为有益和有害两类,有害的统称“病毒”。侵蚀破坏我们肉体的自然就是病毒了。那么,按照这种思维,对地球来说,人类是不是 “病毒”呢?毋庸置疑!我在文章《生物地球论》里形容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怕是不算过分吧!
四、亡羊补牢,法道自然
千疮百孔的自然界不堪忍受人类暴行,无情报复和反噬迫使人类反躬自省。人类的精英们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开始关注、思考、奔走呼号。
是的,人类仅仅是万物间极普通的一类,是地球体内“微生物群”的组成之一。数量不太多时,对地球的正常运转有积极意义,是“益虫”;泛滥成灾时,就变成“病毒”祸害地球,对地球和万物来说,人类无异于罪恶源头。
人们总是想当然的判断问题,自己不能忍耐的生存条件,就说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可是自然界总是用铁的事实教训着我们:生物能在漆黑的地下水中生存,能在深海中生存,能在南北极的冰面下生存,能在火山口生存,能在100摄氏度以上的水中生存,能在零下10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快乐繁衍……谁能保证地心处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生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自然有其充分的道理,人类是否知道、可否发现、能否理解,都无关紧要,它们就在那里。
人们认为“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而我认为正宗的自然法则应该是“生态平衡”。但是,这一法则显然已经被破坏,现在有必要正本清源。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一起努力吧,为了下一代,趁我们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