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王树山书法 宋·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为什么叫中秋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叫秋节、仲秋节、拜月节、祭月节、月光诞、

月夕、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是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最初的“祭月节”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

后来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和月亮密不可分, 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据说中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才有了饮宴赏

月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是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

成书于两汉之间。书中记载: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在汉代,有中秋或立秋日敬老、养老,赐雄粗饼的活动记载。晋时也有中秋赏月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中秋节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初,盛行于两宋。据《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为盛行,许多诗人的诗篇中都

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中秋赏月、玩月逐渐盛行。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

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邻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八月十五夜,满城住户,不论贫富老小,都穿上

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 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据明·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 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

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 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

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 径尺余,重有两斤。”

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 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许多地方形成了烧

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据陆启泓

《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

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

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请书友鉴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