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29天《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

p175--p206

摘录:

案例17 和学生签合同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1.我觉得教师是把心理问题错看成了品德问题、纪律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

2.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自我控制;但是也有冒险性,因为控制得过火,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极限,他就可能崩溃。

3.我会先让他们把自己压抑的感受说个痛快(这有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然后和他们协商,怎样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既能适当放松自己,又能学习好,要想出具体的办法(因人而异)。如果他们自己提出“订合同”,我也不反对。也就是说,我首先保住“人”,其次争取学习成绩。我从头到尾不谈“对”与“错”,因为这主要不是个是非问题。孩子们压力太大了,高考前能不疯掉,就很不简单了。

案例18 班会课上的“白领教育”

这是在破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4.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这位班主任为了眼前的工作成绩,竟然引导孩子们把目标锁定在某种“身份”上,作为教师,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有悖现代人的师德。

5.什么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或完成其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

6.其实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如何能够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那一门课,喜欢上学。

7.一个教师,当他天天琢磨给学生使计策,迫使学生学习的时候,他的专业素质肯定是会逐年下降的。

案例19 “我就这样做坏人,不做好人”


8.下面是一篇高中生的作文。我的人生计划

这个批语值得商榷

9.我们仅从这样一篇作文,能断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走上犯罪道路吗?恐怕不能。因为即使这个孩子真有如此想法,那也只是走上犯罪道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甚至可能连必要条件都不是。犯罪是要有很多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变动的。或许一个从来没有过犯罪想法的孩子,反而犯罪了(例如盲从,讲哥们义气),这是可能的。

10.“你不会这样的,因为你不是个坏人。”

案例20 这个班,“老师讨厌,我却喜欢”

11.一位初三学生的作文,全文如下。2005届三(1)班

这个评语也值得商榷

12.眼前又是一篇作文,又是一位老师的批语。我怎么发现二位的思维方式如此相似呢?1.两位老师都“给个棒槌就当针”,孩子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难道他们就没有估计到,这还可能是一种发泄,或者这只反映了孩子的某一侧面、某一时刻的想法吗?2.两位老师都没有把孩子作文里说的话放在他整个人的全面表现的背景下来观察。比如这位男生,据梅香老师介绍,“是个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这种表现是不是和梅香老师在批语中下的结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有些不协调?如果梅香老师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孩子自己也是互相矛盾的。他先说“这个班的男生最顽皮、最懒、最坏……简直一无是处”,后面又说“尽管有点坏,但没什么”。愚以为前面的说法恐怕是夸张(不可能一无是处),后面的却可能是他的心里话。3.教师遇到看不惯的文章,倾向于用批评和吓唬的语言来回应,忘记了自己的引导作用。总而言之,愚以为教师面对问题,缺乏研究和思考,其反应有点类似条件反射。

13.我这样写:“文采不错,内容无法苟同。咱们班的其他男生和你本人都没有那么坏。我相信这篇作文只反映了你性格的一个侧面,或者是你一时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我不迁就学生的错误,但也不站在对立面指责或吓唬他们。因为我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

案例21 老师,“你有这么多钱时,也会跟我一样享受的”

都是钱给“烧”的

14.现在流行一句话:“男人一有钱就学坏,女人一学坏就有钱。”


15.当一个孩子知道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时,他还有必要去奋斗吗?


16.让家长教育他,让生活本身敲打他,教师略加指点即可。别忘了班里还有更多的学生。

感受:

通过这几个案例,我知道了:有时有些老师虽然处理事件能够冷静,也有一些道理,但还是研究不够深入。今后,我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不断地研究,同时不停留在表面,多与同事或上网与教育同仁探讨,成为一位研究性教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打卡第29天《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