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国章-弱者如何与强者相处

滕国是邹国和宋国间的一个小国,邹国不大,滕国更小,方圆五十里,夹在齐、楚、魏这些强国中间艰难生存。在地缘政治中,小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诉求,天然有和大国绑定的迫切愿望,所以滕文公向孟子问计,以滕五十里之小国,是该躬身事齐呢?还是事楚呢?两个都不得罪行不行?行,但不站队是不行的,齐楚经常爆发战争,这个时候有的选?没得选,否则两边都会视你为眼中钉,只有战队了,才会在大国的保护下延续国祚,否则被灭是板上钉钉的事。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具有一定敏感性和危险性的,当年孔子和晋国执政赵鞅的叛臣佛肸[ bì xī ]有过来往,结果差点被赵鞅设计,得亏孔子警觉才没有惨遭毒手。孟子同样是一个警觉的人,在进入齐国境内时,先打听这个国家有没有大的禁忌,担心遭遇不测,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推说这个问题并不是我能参与谋划的。如果文公必要言尽不已,则有一对策:开凿护城河,加深城墙,善待庶民,与民共守,民众感念文公平日之恩,遇困时愿效死而不退,也许可得保全,其实也就是独立自强之策,以静观时变。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国的邻居薛国这时已被齐国吞并,赐给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做采邑,齐人便开始加固薛的城墙,滕文公对这一情况甚感忧虑,他又问孟子对于这个情况该如何应对。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以小事大的问题,在《交邻国有道》和《明堂》章,孟子举过周太王公亶父的故事,那时周部族居住在邠地[bīn],也即豳,但苦于强大的狄人侵扰,便迁移到岐山下定居,并不是说岐山之地就比邠地丰沃,只是逼不得已罢了。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太王迁国虽属无奈,但周之基业是在岐山奠定,如果明君能够效法太王修德行仁,后世子孙必会蒙其福德而王于天下。人君创业于前,后代传于子孙,目的是希望基业永存,至于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天命了。君能拿齐国如何呢?尽力为善则可。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国担心为齐所灭,结果却为宋所灭,宋最后又灭于齐,滕国当时之处境,和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何其相似。在左顾右盼之时,何莫不奋发自强,以求独立于强者之林,乃至忘掉什么强弱比较,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把剩下的交给老天。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你可能感兴趣的:(滕小国章-弱者如何与强者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