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前,山雨欲来风满楼

1、削藩由来已久

高祖刘邦称皇帝以来,渐次吞并韩信的楚国,彭越的梁国,臧荼的燕国,韩王信的韩国,英布的淮南国,张耳传至张敖的赵国,这也是削藩。

剪除异姓王之后,迫于形势,封了多个刘姓王来弹压消化汉帝国的周边疆土。

单单看封同姓王,无疑是逆潮流而动,是反动的,但从异姓王到刘姓王,却体现了进步——同姓王对汉朝廷的忠诚更值得信赖,是历史道路螺旋上升的体现。

但终究,同姓王也是历史进程的权宜之计,也要被削弱乃至剪除,直到不能威胁中央政权为止。

文帝刘恒采用贾谊的建议,在刘肥传刘襄、刘襄再传刘则、无后国绝时,顺势封刘肥诸子为王,将齐国一分为七。

骄横的淮南王刘长死于流放途中后,迫于舆论压力,文帝复封刘长一脉。但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指导思想下,淮南国被一分为三。

孝文帝厚道,所以,手段看起来也温柔些。

汉景帝暴脾气加上刻薄寡恩,就是雷霆手段、巧取豪夺。

景帝继位不到三年,以有过错为借口削了赵国的常山郡,以楚王戊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乱搞男女关系为由削了楚国的东海郡和薛郡,又以胶西王刘卬卖爵有猫腻为由削六个县。

汉景帝刘启:我准备摊牌了,你们啥打算

2、吴王刘濞准备了四十年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谋反,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刘濞作为亲大侄子随驾出征。

这一年刘濞二十岁,弓马娴熟,孔武有力,作战勇猛。

平定黥布后,刘邦觉得需要一个成年的子侄去镇抚吴地,就选中了刘濞,把吴郡、豫章郡和会稽郡都封了给他,然后说:“五十年后,东南有人要造反,可别是你小子啊!天下同姓一家,不要干这种事!”

二十岁的刘濞在巨大的喜悦中,忽然又诚惶诚恐,赶紧说:“不敢,不敢!”

就这么着,刘濞成了汉帝国实际上的东南王,煮海为盐,开山铸钱。

东南王很有钱,又有高度自治权,于是,天下的亡命之徒、不得意的读书人都渐渐汇聚到了他的麾下。

但此时,刘濞大抵还只想做一个富贵王爷,妻妾成群,富甲天下,众星捧月,坐断东南。

孝文帝时,刘濞派太子入朝朝见。吴太子却和汉太子因为下棋起了争执,吴太子被汉太子用棋盘砸死了。

刘濞在在江都富丽堂皇的王府里等来了自己儿子的棺椁。

刘恒是个厚道人,棺材是上等木材,扶柩的队伍,是诸侯王规格。

但刘濞仍然很生气,就跟汉使者说:“天下姓刘的,都是刘太公的种,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这里!”于是,就打发扶柩人又把儿子抬去了长安。

刘恒是个厚道人,但刘恒是皇帝,刘濞是王,这样做,不管在刘恒还是在汉朝廷三公九卿眼里,这都是给脸不要脸,要搞事情。

所以,有一段时间,吴国朝见天子的使者都被抓了起来,汉朝廷又连续派使者责问吴国:“到底想干嘛?”

刘濞派了个聪明的使者入朝,跟刘恒掏心窝子聊了聊:“我儿子被杀了,我自己还被朝廷使者连番非难,老哥哥我怕啊,我一害怕就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不受控制的事儿!”

文帝刘恒琢磨了下,觉得还是和为贵,于是释放了吴国的使者,派人赐给吴王几杖,允许他可以不用例行朝见天子。

当强者跟弱者提出和解,弱者其实没有选择。于是,刘濞争一口气之后也消停了。

但终于,刘恒死在了刘濞前边,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刘启对刘濞可没好颜色。杀子之仇,不可复解,刘启懂得,刘濞也不可能忘掉。

这一对堂叔侄很有默契,刘启在晁错的谋划下,紧锣密鼓地削藩,刘濞也紧锣密鼓地串联诸侯,准备起兵谋反。

3、吴王刘濞的大串联

刘濞不白活六十多岁,很明白怎么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楚王刘戊是他首先要争取的对象,因为楚国与吴国毗邻,楚国加入,即可迅速形成对汉朝廷的巨大合力

刘戊是刘邦异母小弟刘交的孙子。刘交又是刘邦兄弟们中间读书最多、学问最大的一个。按理,刘戊应该家学渊源、人品学识都有保障,但在刘戊这,博士之家偏偏培养出个大专生——刘交先前养着的大学者申公、白生、穆生,到了刘戊这就都怠慢了。

所以,刘戊听不进什么“坚决维护汉朝廷的伟大领导”这一套,在被削了薛郡和东海郡之后,早就一肚子火没处出。

刘濞说:“大侄子,反他娘的?”

刘戊:“叔,你说咋,就咋!”

就这样,吴、楚私下结成了攻守同盟

穆生见微知著,提前离开楚国走了,申生、白生尽本分劝刘戊,刘戊把这俩人抓了,cosplay成囚犯奴隶,让这俩老先生去干苦役。

刘戊的亲叔叔,休侯刘富也劝刘戊,刘戊却扬言说:“叔叔不支持我,我起兵立即就收拾他。”

刘富吓坏了,抱着老母亲,也就是刘戊的奶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逃到了京师。

景帝三年,削楚国薛郡、东海郡的诏书刚到,楚王刘戊就正式宣布造反。

楚国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进谏,刘戊当然不会听。而且,因为这两位还是实权派,法理上可以直接阻止刘戊掌握兵权,于是,刘戊干脆就出其不意把这两位杀了。

刘濞第二个争取的是胶西王刘卬。

胶西王刘卬看起来是个狠角色:脾气大,很能打,又好研究兵法,齐鲁大地六郡七十二城,数他最横。

刘濞需要在齐鲁大地上有一支力量与吴楚联军形成掎角之势。一合计,很容易就选中了刘卬。

于是,刘濞派中大夫应高去与说服胶西王。

应高很有辩才,先是跟刘卬哭诉:“我们吴王太不容易,汉朝廷杀了吴王的儿子不说,还不停挤兑吴王,吴王战战兢兢苟了二十年,现在又要被削减封地。”

然后又旁敲侧击:“听说大王您新近因为点小事也被削了?”

这么一讲,马上在吴王和胶西王之间制造了共情。随后,应高说出了真实意图:“老这么憋屈地活着,不是个事儿,我们吴王打算反了,小老弟同去吧!”

刘卬一听,正在夹肉吃的筷子都吓掉了,赶紧说:“艾玛,吓死我了,可不敢胡说!”

不过,这都在应高的意料之中。应高接下来告知了吴王的造反方略:“以诛晁错为借口,引兵西向,据敖仓,进逼函谷关,打败汉朝廷,二分天下。”

这个饼画得不咋地,但如果确实能“据敖仓,进逼函谷关”,却也极其了不得。

最关键的是,刘卬这种人,是地图开疆、键盘建国型的人物,唯恐天下不乱,有三分机会,就敢十分火中取栗。

换句话说,刘卬根本自己就想造反搞事情,现在有人一起,那还说啥,干就完了!

应高跟刘濞汇报了这一重大外交成果。但是刘濞还是不放心,偷偷地亲自跑到胶西,和胶西王重新确认盟约后,才定下心来。

胶西王刘卬这就派使者,与诸齐约定造反事宜。

别说,刘卬还真有威信,齐国、济北国、济南国、胶东国、菑川国全都一口应承:中!。

不过,刘卬没有通知城阳国

城阳国,这时候刘章已死,继承王位的是刘喜。刘卬给出的理由是: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

这个“有义”就很值得玩味。对谁有义?对刘恒!现在的皇帝是谁?刘恒的嫡长子刘启。

我猜测刘卬不太信得过刘章这一支。再深入一层,我揣测,刘章在诸吕之乱后大概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政治投机风险与收益通常不成正比,于是从此安心做太平王爷,并教育子孙也苟着做太平王爷。

刘章一系可能也得益于此,一直传到西汉灭亡,才断绝!

扯远了,在刘卬的号召下,一瞬间,七齐中的六个都站在六刘濞一边。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在黄河北边,还有人为大汉火上浇油,为刘濞锦上添花。

赵王刘遂也反了。

刘濞也派出人跟刘遂联络,但具体细节不明。

刘遂无疑是削藩的直接受害者,这个理由就够了。

不过,他却忘了,他爹赵友被吕后杀了,赵国也被吕氏夺了去,现在的赵国是文帝继位重新封给他的。

那么站在汉朝廷的角度: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现在我要拿回来。如此而已。

但很可惜,极少有诸侯王能转过这个弯。当初你要给,我未必领情,现在你要拿走,我却必须恨你

刘遂还里通外国。他派人去跟匈奴君臣单于约定,在他起兵反汉时,匈奴也派大军入侵,一起搞乱汉帝国。

嘿,刘遂可真是个玩意儿!

4、大决战之前

东南反了吴,梁国卧榻之侧反了楚,齐地一夜之间六个王国蠢蠢欲动,河北刘遂小子兵多城坚又里通外国。

这局势,眼看是燎原烈火!转瞬之间,崤函以东就要插满小红旗。

先前,我是倾向于对于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是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的,他不怕有人跳出来,他甚至巴不得谁跳出来,跳出来一个灭一个,正趁他意。

但我想,当七国之乱的消息纷沓而至,汉景帝刘启应该也感受到了一丝带着慌乱的恐惧。

他和晁错走得太急了点。而且,由他布局由晁错亲自操刀的改革远远不止于削藩。

《袁盎晁错》列传讲,“错所更令三十章”,又晁错分别跟袁盎、窦婴不对付。

最近,一个“骑电瓶车戴头盔”的明显善政,尚且不免诸多争议,各位可以以此为基准感受一下“所更令三十章”所能带来的震动,《史记》讲“诸侯喧哗”。

这个诸侯,未必仅仅指诸侯王,功臣列侯也很难独善其身。而袁盎这个人,凭借个人见识才华,分别得到过周勃和申屠嘉的赏识,私交颇深。袁盎虽不是纯粹功臣系,但却与功臣系关系密切

窦婴,则代表了另一股实力,外戚实力

那么,实际上,在七国之乱前,汉帝国,不单单中央与地方是撕裂的,朝堂之上也是撕裂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呢!


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史的不明山人,欢迎关注公众号——不明山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国之乱前,山雨欲来风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