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松懈之下滴滴车主的“多面手”生活

现代人们的出行都离不开“滴滴生活”,在出行方式改变生活的今天,选择多样化让人们享受出行带来了快捷、方便的成果,与此同时,滴滴快车不再囿于载人业务的开展,甚至延伸到让人不可想象的产业链。

和许多白领一样,我的出行方式时常选择滴滴快车,并依据事情的紧急程度选择接车类型,如果是紧急情况,或是上班早高峰,我尽量会选择快车,这样省时省力;如果是闲暇时刻,我当然会选择经济实用的滴滴特惠拼车。

一直认为滴滴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它让毫不相识的两个人(甚至多人)因为相伴而行的短暂时光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缘分。在有限的时间里,特定的空间中,从乘客和司机各自为政,一个一言不发地刷手机,另一个陷入自己情绪以及思想的小天地,转变为因为某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开始注意聆听彼此的话题,进而开始攀谈,各抒己见,最后甚至觉得彼此一见如故,这真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只可惜时光如梭,实在太短暂了。

滴滴与其说是一种载体,不如说是一个社会人类交往的缩影。在小小的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千奇百怪的想法,多姿多彩的人生。

和以往滴滴车主或侃侃而谈,或缄默不语不同,今天的司机带给我对滴滴车主新的认知。在我的思想中,滴滴车主提供一项叫做“服务”的生产力,而乘客需要支出相应的“经济成本”。二者因为生产服务和提供经济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特惠拼车的过程中,我是第一个乘客,在设定的路上中,滴滴平台在并不是最优化的路线上给我所乘坐的滴滴车主派发了第二个订单,为了接乘客,导致滴滴车主不得不绕路而行,这大大拉长了第一个乘客等待的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滴滴车主的用车成本。

“如今,滴滴平台只考虑收份子钱,至于路线的规划、车主的经济成本、乘客的内心感受,反而放在其次了”。这种有点本末倒置的平台机制让滴滴车主不免吐槽。

更有意思的是,接到第二个乘客的电话之后,所上车的“乘客”有些出乎意料,不是常见的成人或小孩,而是由第二个联系人需要运载的“物品”——一个用手提塑料袋包装的五金件。

在滴滴车主运载的过程中,他需要在到达目的地后,按照发票上提供的电话号码和对方联系,而往往所花费的时间,足以消磨第一个乘车的客人的心。就这样,原本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我竟然走了快一个小时,这着实让我有些窝火。

车主告诉我,在他的滴滴生涯中,逐渐发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他的工作方式。一方面,乘客的类型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要求。比如滴滴车主不仅拉人,还开始尝试送花、送蛋糕、送宠物、快递小哥、甚至是搬家公司的需求。

这是一把双刃剑,滴滴车主告诉我,有一次竟然有人让他运送一米高的氧气罐,他直接拒绝接单。同时一些醉酒的客人也出现在他们拒载的“黑名单”上。

他告诉我,最难搞的是有人想让狗乘坐他的车,这让他不能忍受,他认为狗毛是一个非常难清理的事情,狗毛一旦粘在车上,会给其他乘客带来不好的乘坐体验。

与此同时,一些乘客投机取巧,把客车的载客功能“转变”为具有拉货功能的货车。某些乘客为了省钱,游说滴滴司机帮忙拉货甚至搬家的服务,并支付“灰色收入”;某些滴滴司机,为了能多挣钱,不走平台,自己搞增收项目。

在滴滴车主日益丰富的车旅生活中,所占据的角色也越来越多:一会是送花、送蛋糕的外卖小哥,一会是送产品送服务的快递骑手,一会又化身为货运的搬家司机。这是,这样多变的角色,让我有些捉摸不透,难道在精细化服务的今天,滴滴车主的生活可以这般丰富多彩,这样全面开花吗?

滴滴平台建设之初是为了提供人们出行方便,提高人们的驾乘感受的。而不是只是收取平台费用,漠视乘客乘车感受,放纵车主司机改变车辆用途的吧。

说着说着,滴滴车主的一句“昨天我们还在群里讨论昨天谁送的康乃馨多呢”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监管松懈之下滴滴车主的“多面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