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核心素养的提出,引领着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脚步,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只有充分领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框架定位,理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学科素养等关系,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抓住教育的根本。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是优化课程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来落实,学科素养可以说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学科化、情境化。因此,对于国家课程,必须做到开齐学科、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删减,要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突出地方特点,发挥校本优势,杜绝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与机械重复,要与国家课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二、是强化师资培训。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促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进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以及《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中的相关文章,旨在引领教师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价值定位、丰富内涵、核心素养与与中国教育传统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和转化提供行动指南。

      三、是抓实教学实践。为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强化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结合“练兵比武”活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网上晒课活动等,从备课、上课、评课、批改、辅导等关键环节抓起,切实把核心素养的落实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细节,真正让细微之处见品格、见能力。

        四、是改进教学评价。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自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学生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档案式评价等,极大地改变了一考定优劣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六大方面,除了继续关注学业质量评价以外,我们还注重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家务劳动、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等作为评价项目,纳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各学段分段实施考核,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努力方向。

        五、是注重家校沟通。当前,我们的教育承担了太多不应由它承担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为了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可以通过致家长一封信、QQ、微信、召开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为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凝聚教育合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全面整合,更需要亿万个家庭的参与、整个社会的支持。相信在教育专家的引领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全面展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