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坡传》

东坡传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人物传记类书,认认真真将一个人的人生看完。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兴趣引发点是,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过的,依稀记得做题的时候遇到过书里面的选篇,所以老师做了推荐。

唐诗宋词,太多文人留下佳句,如果说写作风格即人的性格,那么李白自然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不羁,身与心都是仰望星空;苏东坡则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天生忧虑命,身与心都在脚踏实地。

如果说二者都是励志的,那么私以为苏东坡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毕竟多少人对他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深以为然。然而最让我觉得实在为一绝的,则是他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大格局的世界观,也只能是历尽沧桑磨难之后所彻悟。

苏东坡的命途无疑是多舛的。早年他的家还算富庶,因其父亲多次考官未成,便将希望寄之于二子:子瞻(苏轼)、子由(苏辙)。为官就为官吧,凭两人的才华,在朝中大有可为,但谁知朝里还有个王安石,因王安石变法,使得二人政见颇为不合,只要王安石得势,苏东坡这一派的人就会被贬,被压。而随着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逝世,太后掌政,苏东坡这一派人就被加官进爵,当然风水轮流转,王安石这一派就被贬。

王安石变法虽有停止,但其弊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后来王安石去世,太后也去世,幼帝登位,王安石那一党又起来兴风作乱,苏轼那一党又遭贬谪,并且这次比上次更狠,直接把苏轼贬到最远的海南。后来又是一位太后掌政,又把苏轼叫回来。

在这些个起起伏伏中,苏轼老了,没钱了,也不愿在朝局里搅和了,他一心只想向陶渊明一样种菊归隐,像他的好友参寥一样参禅悟道,最后,他安静地去了。

林语堂在书中说,苏东坡并不恨任何一个使他有这样跌宕起伏人生的人。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后起的王党,他们都只是政见不合,在私下却是好友,如王安石在病重,苏轼还常去探望他,如后起的王党,书中也只是用“不喜欢”而非“恨”来形容。

苏轼也可称得上是实干家,每被贬到一处,都为当地百姓有所贡献,最典型的是在杭州,开渠引水、疏浚河道、规划西湖,使得海水不能灌入内河影响淡水,使得河运得以疏达,使得西湖之水不仅蓄水还可以作游赏,所以据说很多人都会觉得苏轼是杭州人,而非四川眉山人。

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乌台诗案”中的送鱼约定;他的好友陈季常被广传的“季常之癖”(即现在所说的怕老婆);与张怀民的秉烛夜游等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未读此书之前,苏东坡可能是一个二维的只存在于纸上的人,读之后便生出一个三维立体的人,会遐想假如他在当代生活又会是怎样。人们常说,读一个人如同读一本书,但人的经历有厚薄,遇到经历很厚的人,一本书恐怕不够。

最后就此书来做个评价,大体按照时间顺序着笔,但有的地方讲到某个事情又会把类似的事情写在一起,中间毫无过渡,所以读起来会有些凌乱,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些本人书信、言论等都是文言文的原文,所以看的时候要自行翻译,不喜欢可跳过也不太影响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