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的纠葛

说真的,这本书传达的大多数观点,都无法接受,也感觉是有作者的局限性,但读书不是目的,能引起思考才是目的。

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主人公能撇下一切去追逐他的梦想或者说是追逐噩运?看不出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因为画画就要离开自己的一切,只能归结为天赋异禀吧。这种牺牲一切去追逐艺术的人,似乎也并不多见。对于普罗大众,可能并没有如此大的勇气。从书里看,除了对于绘画的热情,其他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责任、荣誉,都是主人公所蔑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这样,只怕现实生活中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抛家舍业,放弃一切去追逐梦想,谁知道自己将得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释放,还是灰飞烟灭,还是功成名就?假如没有某种天赋呢?如果书中主人公的画作即使在他死后也没有得到承认呢?对这个故事的感觉是不是又变了呢?

当时印象比较深的几句话记了一些想法: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只拘泥和屈从于现实,没有追求,固然不对,但是只追逐梦想,却不手粘泥土,更无法达成愿望。实际上,社会上更多的人是空想家,梦想只停留在心中,永远不去付诸行动,只是空耗时光而已。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幸福是什么?答案不一而足。像思特里克兰德这种人必定是极少数。对于有些人,平静的生活可能就是幸福,甚至是一种奢望。另外实际点说,那些对安稳平静生活厌倦的人,肯定也是已经长时间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感觉厌倦了而已,并不一定是有追逐某个梦想的原动力。更不用说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做到。 我们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听到很多大学生说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对某某专业特别感兴趣,如果转了专业肯定能学好。这不就是典型的“想”成为某种人吗?从想到成为,还要做很多很多工作,也许你去做了之后,就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不想成为那种人。然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唯有时间被浪费了。

至于其他主人公对情人、朋友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等等,就不列出来了,如果是现实生活,大家骂一句畜生应该不过分。也不能说因为他后来有了伟大的艺术成就,就可以抛妻弃子,可以欺朋友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