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

4.超越言语

一位博学的居士与龙普交谈,他说: “我坚信当今时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几位。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智识公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给自己鼓励和希望,全力加速修行?”

龙普答: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会照着教本数他的戒,骄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几条?”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开始有果报时,对自己的体验有疑问,是正常的——例如,体验到相互不一致的视相,看见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许多人来见龙普,请他为自己解疑,指点如何继续修练。不少人说,自己在禅定中看见了天界、天宫,不然就是在自己体内看见了一座佛像。 “我看见的东西是真的吗?”他们会问。

龙普会如此回答:

“你看见视相这件事是真的,不过你从视相中看见的内容,却不是真的。”

7.放开视相

发问者也许又问: “您说这一切视相都是外在的,我还不能利用它们做任何事。您说如果我只是粘在那个视像上,就不能继续进步。这是不是因为我在这些视相中滞留过久,已经避不开了? 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摄入定,它就直接往那个层次去。您能否指点我一个有效的方法,放开那个视像?”

龙普会如此回答:

“啊,的确,这些视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过如果你卡在那里,就浪费时间了。要想把它们放开,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看视像的内容,看是什么正在看。那样,你不想看的东西自己会消失。”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龙普参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的年度庆典。附近一所师范学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来讨论她们的毗婆奢那修行成果。她们告诉他,心静下来时,她们看见心里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说,自己看见了等待她们的天界大厦。有的人看见了库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利的纪念塔)。她们对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龙普说:

“所有这些显现出来让你们看见的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你们根本不能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归依。”

9.止而后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学问僧和禅僧——他们是第一批“赴外传法僧”——前来拜见龙普,请求开示与教诫,以便应用于传播佛法。龙普为他们讲授了甚深佛法,既可用于教导他人,也用于个人修行,亲证该真谛的层次。结束时,他讲了一段智慧之语,留给他们观想: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10.佛教的兴衰

那一次,龙普对那批传法僧作了一番训诫。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你们出去宏扬佛陀的教导,既可以使佛教繁荣,也可以导致它的衰败。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一位传法僧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时候,行为端正,心里牢记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为举止与之相称,那么见到你的人,还未有信心者,将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为会增进他们的信心。不过,逆此道而行的传法僧,将会破坏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确立信心者推得更远。因此,我要求你们,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满。不管你教他人做什么,应当亲自作出榜样。”

11.终极层次,乃是无欲

1953年雨安居之前,龙普的一位晚年出家的亲戚龙普淘,在跟随阿姜贴与阿姜散在攀牙府游方多年后,来拜访龙普,进一步修学禅定。他对龙普以熟人的口吻说: “如今您造了传戒厅,还有这么一座美观的大聚会厅,大概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福德了。”

龙普答:

“我造这些,是为了给大家用的,是为了世间、为了寺院、为了宗教而造。如此而已。至于积累福德,我要这样的福德干什么?”

15.智慧语(II)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解事物。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把自己从这两方面的恶果中解脱出来了,因此苦不能压倒他们。”

16.智慧语(III)

当一个人剃去须发,穿上僧袍时,那是他作为一位比丘的象征。不过那只是外在的层次。只有当他从内在剃去心的纠结——一切低等所缘——才能称他是一位内在层次上的比丘。

“头发剃去时,虱子之类的小爬虫便不能在那里住了。同样,当心脱出了种种所缘,脱出了造作时,苦便不能住了。当这成为你的正常状态时,才能称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

17.念佛是什么

1978年3月21日,龙普应邀去曼谷执教。在一次法义讨论中,一些居士对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问。龙普慈心为之解答:

“你禅修时,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识。不管你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什么知识,不要把它带进来把事情复杂化。斩断一切先入之见。接下来,让你的一切知识来自禅定中内心发生的事。心静 止时,你自己会知道。不过你必须不断地深修。等到事情该发展起来时,自己会发展起来。不管你知什么,让它来自你自己的心。

“来自静止之心的知识是极其微妙深奥的。因此,让你的知识来自静止的心。

“让心升起一所缘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让心住在心内。让心独自禅定。让它自顾自重复佛陀、佛陀、佛陀。接着真的佛陀(觉知)就会在心里显现。你自己会知道佛陀是什么样的。如此而已。没多少别的……”

19.有,但不为

1979年,龙普去尖竹汶府休养,并且看望阿姜松察。那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高阶比丘——就是主管泰南地区僧务的布帕寺达摩瓦罗兰堪比丘——也在那里,他只比龙普小一岁,老来学修禅定。当他得知龙普也是一位禅僧时,很感兴趣,于是拉着龙普就禅修的果报一事谈了很长时间。他提到自己担任许多职务,浪费了大好的生命从事学问和行政工作,一直到老年。他与龙普讨论了禅修的种种问题,最后问他: “您是否还有嗔怒?”

龙普立即回答:

“有,但我不把它拿起来。” [1]

[1]中译注:又译我不与它连接。

20.随时觉知

当龙普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治病时,有许许多多的人前来拜见、听他说法。班容萨-空素先生也是其中对禅定有兴趣的人之一。他是暖武里府僧伽檀那寺阿姜萨农的弟子,该寺如今是一所精严的禅修寺院。他在请教修法时,第一个问题是: “龙普,如何斩断嗔怒?”

龙普答:

“没有谁在斩断它。只有随时觉知它。当你随时觉知它时,它就自行消失了。”

22.惜言

武里喃府来了一大批修法者,由府城检察官奔查-苏孔塔警长带领,前来礼拜龙普,听闻佛法,请教如何使禅修更进一步。多数人已经跟许多著名的阿姜修习过,导师们对修行已作了种种解说,相互间不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疑窦增生。于是他们请龙普推荐一条正确、易达的修行道。自谓修行时间难觅,若是能找到一条便捷之道,就再好不过了。

龙普答:

“直接对心观心。”

27.两个世界

来自远方府会的三四位年轻人来看望龙普,当时他正坐在佛堂的露台上。从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坐相、谈相之随便,可以看出他们可能熟悉某类行为不端的比丘。更糟的是,他们显然以为龙普对护身符有兴趣,跟他大讲送给自己法力护身符的密教大阿姜们。接着,他们一个个拉出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给龙普看。其中一个是用野猪的獠牙做的,一个是虎牙做的,还有一个是犀牛角。每个人都吹嘘自己的护身符有了不得的法力,于是其中一个问龙普: “哎,龙普。这几个当中,哪一个最好、最特别?”

龙普似乎被逗乐了,他笑了笑说:

“没有一个是好的。没有一个特别了不起。它们都来自畜生。”

28.只有一段

龙普有一次说: “1952年雨安居,我发愿通读全套巴利三藏,看一看佛陀言教的终点在哪里,看一看圣谛的终点,苦灭的终点在哪里——看佛陀是如何总结它的。我一直把经典读完,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哪一段触及内心之深,令我可以确定地说: 这说的是苦的终点。这说的是道、果、涅槃的终点,

“只除了一段。舍利弗初证止息,出定后佛陀问他,‘舍利弗,你的肤色特别明亮,你的脸色特别光亮,你的心住于何处?’

“舍利弗答: ‘我的心住于空性。’

“只这一段,触及了我的心。”

29.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

阿姜苏亲-苏近诺多年前从法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高度崇尚修法。多年来他是龙普雷的弟子,后来听说了龙普的名声,便来跟他修习,最后剃度出家。跟随龙普修习一段时间后,他想外出游方,觅地隐修,于是前来告辞。

龙普建议他:

“在戒律方面,要研究经典,直到你正确懂得每条戒律,能够无误奉行为止。至于法,读得多了,就会有许多猜想,因此不要研究。只要专意修,就够了。”

33.越少越好

“即使你读了整部巴利经典,记得大量的法,即使你可以精辟地解说它们,得到许多人的尊敬,即使你造了许多寺院建筑,能够详尽解说无常、苦、非我——如果你仍然失慎,那么你还没有尝得一丝法味,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它们的目的也是外在的: 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后代、或是作为佛教的象征。唯一对你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是苦的解脱。

“只有你了解了那一颗心时,才能从苦中证得解脱。”

34.没有想到

龙普管辖的一所下院里,住着一群五六位比丘。他们希望进一步严格修行,于是发愿在雨安居期间禁语。除了每日课诵和两周一次的波罗提木叉诵戒之外,一语不发。雨安居结束后,他们来顶礼龙普,报告自己的精严修持: 不仅完成了其它职责,还做到了在整个雨安居期间禁语。

龙普微笑了一下说:

“不错。不讲话, 就不犯妄语戒。不过你说自己止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证得止息的精微境界的圣弟子,受与想终止了,才能够止语。除此之外,人人都在不停地说,连日连夜。特别是那些发誓止语的人。说得比谁都多,只是他们不发出别人听得见的声音罢了。”

36.佛陀之言

龙普有一次说: “人们,只要是凡夫,都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意见。只要他们自骄,就难以同他人的看法一致。当他们的意见相左时,就导致继续的争论。至于已证法的圣者,他没有什么可以跟谁争论的。无论别人怎么看事物,他当作别人的事,把它放开。正如佛陀说:

“比丘们,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存在,我也说存在。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不存在,我也说不存在。我不与世间争。世间与我争。”

37.言语无咎者

1983年2月21日,龙普病重,住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龙普桑-阿近查诺来病房探望。当时龙普正在休息。龙普桑在旁边坐下,合掌礼敬。龙普也合掌回敬。接着两人坐在那里,良久 静止。最后,过了长长的一段时间,龙普桑再次合掌,道: “我去了。”

“好,”龙普答。

整整两个小时,我听见他们只说了这些 。龙普桑离开后,我忍不住问龙普: “龙普桑来坐了好久。为什么您跟他什么也没说?”

龙普答:

“所做已办。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39.言语无失

龙普言语清净,因为他说话有的放矢。从来不因为言辞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即使有人试图引诱他批评别人,他也不上当。

许多次,人们来对他说: “龙普,为什么我们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导师喜欢攻击他人、诋毁社会、非议其他长老比丘呢? 即使付钱给我,我也不会去尊敬那样的比丘。”

龙普会这样回答:

“他们的知识与理解层次是那样的。他们所讲的,自然是符合他们的知识层次。没有人在付钱要你去尊敬他们。不想尊敬他们,就不尊敬。他们也许不介意。”

40.欺负亡灵的比丘

一般来说,龙普喜欢鼓励比丘与沙弥专意在林间游方禅修,行头陀行。有一次,一大群资历不等的弟子来参加一次聚会,他鼓励他们在野外寻找僻静处,住在山上或岩洞中,加速修行。那样做,他们将可以使心脱离低等状态。

一位比丘不加思索地说: “我不敢去那些地方。我怕被亡灵欺负。”

龙普当即反对:

“哪有亡灵欺负比丘? 只有比丘欺负亡灵——而且还大张旗鼓。想一想。居家者拿来布施的财物,几乎都是为了把福德回向给祖先和眷属的亡灵——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我们比丘们行止得当吗? 我们把福德送给亡灵时的心理素质如何? 要小心,不要做欺负亡灵的比丘。”

42.犹疑的禅修者

目前,许多有志禅修的人对什么是正确的修法极其混淆、犹疑。那些刚刚起步的人,尤其如此,因为禅修导师们对如何禅修,建议常常不一。更糟的是,有些导师不但不以公允、客观的方式加以解说,甚至不愿承认其他导师或修法也可以是正确的。不止一两位还表现出对其它法门的鄙视。

由于许多有这类疑问的人常常来向龙普请教,我时常听见他对人们如此解释:

“开始禅修时,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因为它们都把你引向同样的果报。有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倾向。因此得有不同的意像用来专注,有‘佛陀'、‘阿罗汉'等不同的词用来默念---以它们作为工具,让心初步在其周围汇集起来、安定下来。当心凝聚起来、静止下来时,禅定用词自己会离去。那时,所有的方法都归入同一辙道。换句话说,它的超越状态是明辨,它的精髓是解脱。”

44.寻觅新导师

如今修法的人有两类: 第一类人,学了修行原则,或者从一位导师处受教,走上修行道之后,便决意沿着那条道竭尽全力地修。另一类人,即使已经从导师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指点,已经了解了修行的正确原则,却不真正用心。自己修行松懈,却又喜好外出寻觅其它[体系的]禅修中心,其它[体系的]禅修导师。听说哪里有好的禅修中心,又赶去那里。这样的禅修者不在少数。

龙普有一次这样教导弟子:

“你去许多禅修中心,跟许多导师学习时,你的修行不会有结果,因为你去很多中心,就等于你一次又一次从头学起。你的修行不会证得确定的原则。有时反而使你迟疑不决。心不坚实。你的修行不但不进步,反而退失。”

45.抓紧与放下

学法与修法者有两类。第一类人,学法与修法,真正是为了从苦中解脱。第二类人,学法与修法,是为了吹嘘自己的本事,成天争论,以为能背诵多少经文、广引诸家导师言教,就说明自己如何了不起。许多时候,这第二类人来看龙普时,不但不向他请教如何修法,反而对他大肆宣扬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尽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坐听他们的宏论。甚至等他们讲完后,他还会加一句:

“执着经文与导师的人,是不能从苦中解脱的。不过希望从苦中解脱的人,的确需要依靠经典与导师。”

46.心难静止时

修定时,不可能人人以同样的速度得果报。有的人得快果报,有的人得慢果报。甚至还有的人,似乎根本尝不到一点静止的法味。尽管如此,他们仍不可灰心。在心的领域精进努力,比起布施与持戒,是一种更高的福德形式。龙普的弟子当中,常常有不少人问他: “我一直在尝试禅修,已经很久了。可是我的心从来不能静止。它总出去游荡。有什么别的修法?”

龙普有时会建议以下的另类法门:

“心不静止,你起码可以保证不让它游荡得太远。用你的念,使心完全只停住在身内。看见它的无常、苦、非我。发展身体不净、无实质的辨识。当心以这种方式明察时,它将会升起厌离、不热中、离欲。这样做,也可以斩断诸执蕴。”

49.有时亦严责

阿姜桑热自幼出家,直到年近六十。他是一位禅修导师,自己行持严格,风评甚好,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可是他却没有一直继续走下去。他爱上了一位护持者的女儿,心退堕了。于是他向龙普请辞,预备还俗、结婚。

大家对这个消息十分吃惊,不可置信,因为看他的修行程度,人们以为他会做一辈子的沙门。如果消息属实,这对禅修团体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为此,同辈长老和他的弟子多方使他改变主意,放弃还俗。龙普特别把他召去,劝他放弃那些计划,然而未果。最后,阿姜桑热对他说: “我呆不下去了。每次我坐禅时,看见她的脸就在我跟前飘动。”

龙普大声回答: “那是因为你没有观想你自己的心。你在观想她的臀。你当然只会看见她的臀。走吧。随便你去哪里。”

53.科学的局限

龙普不止一次地类比说法。有一次他说:

“外在的明辨是假想的明辨。它不能使心领悟涅槃。如果你想入涅槃,必须依靠圣道的明辨。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是十分博大、有力的。可以把最小的原子分裂开,进入第四维度。不过,爱因斯坦不懂得涅槃,因此他不能入涅槃。

“只有在圣道中证得明智,才能够趋向真正的觉醒、彻底的觉醒、完全的觉醒。只有那才能趋向灭苦、趋向涅槃。”

54.如何止息苦

1977年内政部发生了不少麻烦事件,令高官们焦头烂额——失财、丢官、责难、受苦。当然,忧苦传播开来,也影响了官员的妻儿。因此有一天,一些高官太太来拜见龙普,跟他诉苦,希望指点排解之道。

他告诉她们:

“人对已经过去了的身外事,不应当伤感、牵挂,因为那些事已经具足正确地完成了它们的功能。”

55.真谛不二

不少读过许多书的人评论说,龙普的教导与禅宗或者壇经十分相似。我问过他多次,最后他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答道:

“法的一切真谛早已存在于世上。佛陀觉悟到这些真谛时,把它们指出来,传给世间的众生。因为众生各各不同,有粗有细,他必须用许多言辞,总共八万四千部。智者面对求道者,在选择最适合的解说词语时,必须用最完全合乎真谛的方式,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56.深入细修

克芒森林寺的阿姜贝来与龙普讨论修定,他说: “我修定已经很长时间了。已经可以长久住于安止定。出定时,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喜乐自在感,持久不衰。有时有一种光亮感,我可以全面觉知身体。接下来我应当再做什么?”

龙普答:

“用那个安止定的力量观心。然后放开一切攀缘,什么也不剩。”

57.空无

后来,阿姜贝与两位比丘,还有一大群居士前来拜见龙普。龙普对新来者讲授如何修行之后,阿姜贝再次向龙普请教上次的问题。 他说:“放开一切所缘,我只能短时为之,我做不到久住。”

龙普说:

“即使你只能暂时放开一切所缘,如果你不真正仔细地观察心,或者你的念还没有达到全方位,你可能只是放开了一个粗显的所缘,挪到一个更精细的所缘上而已。因此,你必须停止一切思考,让心定在空无上。”

58.善解合造

有人说: “我读过有关您的生平介绍,里面有一段说,您在游方修行期间,对心如何合造杂染、杂染如何合造心,有了善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龙普答:

“‘心合造杂染,’是指心逼迫意、语、行,从而使外在事物变成‘有’, 令它们是好、是坏,升起业的果报,接着攀附那些东西,想:‘那是我,那是我自己 。那是我的。那是他们的。’

“‘杂染合造心,’是指外在事物进来迫使心服从它们的力量,作一些不停地偏离真相的断定,把心绑在它有一个自我的想法上。”

62.关于吃(II)

三四个月之后,同一群比丘在雨安居结束时又来拜见龙普。告诉他说: “我们整个雨安居都吃素。在我们所在的帕萨区空克廊村,居民不懂得素食。我们很难得到素食,而且对供养我们的人也是很大的麻烦。有些比丘到后来身体虚弱,有的几乎坚持不到雨安居结束。我们没有能够如期在禅修中精进。”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应当首先观想。如果在观想时,他看见,面前的食物——无论如何是蔬菜、还是肉、鱼、米饭——是三净肉,也就是,自己没有看见、听见、或者疑心动物是专门为供养自己而被杀死,而且这食物是他以正当方式获得的,是居家人出于信仰而供养的,那么他应当把它吃了。我们的导师们的修行模式也是如此。”

64.经商与修法

一群商人说: “我们做商人的有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说,有时侯得夸大事物、或者赚取高利,但我们极其想修定,而且已经开始修了。不过有人告诉我们,凭我们的生计,是不能禅修的。龙普,您说如何? 因为他们说,贩物牟利,是罪过的。”

龙普说:

“为了活命,人人需要一个职业。每一种职业当中,什么是正确、合适的做法,有它自己的标准。当你正确服从那些标准时,就算是中性的——不算福德、也不算罪过。至于修法,那是你应当做的,因为只有修法的人才适合在任何情形下工作。”

65.隐藏的回忆

有一次,龙普住在姚塔帕时森林寺,一大群比丘、沙弥前来拜见。听了他的开示后,龙榻普罗——他老年出家,但修持严格——对龙普说: “我出家也有相当年头了。 但还是不能够斩断对过去的执取。无论我如何把心定在当下,我发现念还是会中断,又回到过去。您能否再告诉我一个停止它的办法?”

龙普答:

“不要让心追逐外在的所缘。如果你的念出了空档,那么你一觉察到,立刻把它拉回来。不要让它去看那些所缘是好是坏、是乐是痛。不要陷进去。但是也不要用强力去斩断。”

69.为了止,必须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从您的教导,一直在试图终止思考。可是从来没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脑子昏昏沉沉的。不过,我坚信您教的没有错,因此我想请教下一步怎么做。”

龙普答道:

“那说明你没听懂。我告诉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对停止思考的无明。放弃你对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70.都有果报,但不同

龙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结束后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学问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欢在那天赶来顶礼他,或者请教禅修上的问题,或者报告自己在上个雨安居里的修行成果。这个传统,在他还活着时,一直持续着。

一次,在详细指点修行之后,龙普讲了以下几句结束语:

“通过读与听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识与概念的果报。通过修练研究法,得到的是实际层次的法在心里的果报。”

73.当问与否?

许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对修行有兴趣,他们不仅用心修,而且也喜欢寻找善巧导师的指点。

有一次,一群来自中部的禅僧前来长住,聆听龙普说法,听从他的禅修指导。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诉龙普: “我找过许多导师,尽管他们教得都很好,他们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游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乐与止。至于您,您教的是直达顶峰的途径: 非我、空性、涅槃。请原谅我那么直率地问,既然您教导涅槃,您是否已经证得?”

龙普答:

“没有什么证得,没有什么未证得。”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贝是龙普的近亲,住在克芒寺。尽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极其严格。龙普有一次称赞他的修行已经获得善果。阿姜贝病重将死时,想见龙普最后一面,向他告别。我把这事告诉了龙普。他到那里时,阿姜贝起身,向他顶礼,接着又躺回到席子上,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脸上的微笑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

龙普以清楚而温和的声音对他说:

“你一直精进修习的那一切,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处了。死亡那一刻来临时,使心合一,然后停止专注,放开一切。”

78.偶而语出惊人

我有一个缺点,喜欢跟龙普半开玩笑地说话。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恼。身边的比丘沙弥们也总是很容易接近他。有一次我问他: “经上说,天神成百亿地来听佛陀说法。有那么大的空间容纳他们吗? 佛陀的声音足够大,他们能都听见吗?”

龙普的回答令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在经文中读到过,也从来没有听任何人这么讲过。而且只在他病重临终时我才听他说过这件事。

他说:

“哪怕天神成百万亿地聚集起来也没问题。因为一个原子的空间足可以容纳八个天神。”

79.即使这种问题

有一个不可追解的问题,无论成人孩童、无论聪明愚笨,一直在无谓地争论,从未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多数情形下,人们只是玩笑式地抬杠,从来不求什么结论。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龙普提出这个问题,心里也估计他不会作答。不过后来,我终于听见他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答复。有一天奔比丘来给龙普按摩脚,他问: “龙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龙普答:

“它们一起来。”

83.另一个譬喻

“道、果、涅槃,是个人的: 你只能亲自直见。修到那个层次的人将会自己看见、自己明白,彻底终止对佛陀教导的疑问。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能做的只是猜测。不管别人怎么为你深入解释,你对它们的知识仍将是猜测。不管是什么猜测,它必然是不确定的。

“这就好比乌龟和鱼。乌龟生活在两栖世界: 地面的世界和水中的世界。至于鱼,它只生活在一个世界,也就是水中。上岸就会死去。

“有一天,乌龟下到水里时,告诉一群鱼,陆地如何好玩。灯光、色彩如何好看,没有水中的一切麻烦。

“那些鱼对此十分惊奇,想知道陆地是什么样子,于是它们问乌龟:‘陆地深吗?'

“乌龟答:‘有什么深?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有许多波浪吗?'

“乌龟答:‘有什么波浪?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浑浊吗?'

“乌龟答:‘有什么浑浊? 它是陆地。'

“注意鱼提出的问题。它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水中体验来问乌龟,乌龟只好说,不对。

“凡夫的心对道、果、涅槃的猜测,与那些鱼没什么两样。”

87.法的护佑方式

素辇的一场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大量财产的损失,深重的失落感。有的人甚至精神失常。人们川流不息地来见龙普,感叹自己过去做的善事,说: “我们从祖辈起就一直在寺院里修福、修法。为什么那个福德没有帮助我们? 为什么法不护佑我们? 大火把我们的家全毁了。”这些人有许多便不再来寺院行福德,因为佛法没有保佑他们的房子免于被烧毁。

龙普说:

“法根本不是以那种方式护佑人们的。那场火只是在行使它的功能。这说明破坏、损失、解散、分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跟随着我们。至于那些修法的人,心中有法的人,当他们遭遇这些事情时,懂得如何安置心,不让它受苦。那就是法的护佑。并不是它能够帮助你防止老、死、饥饿、火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88.惟有修才能祛疑

当人们来问龙普有关死亡、重生、前世、来世的问题时,他从来没有兴趣回答。或者,如果有人争辩说,自己不相信天堂地狱真的存在,他也从来不试图讲道理,举例反驳。反之,他会给人们这样一段建议:

“修法的人没有必要想前世、来世、天堂、地狱。他们要做的,只是坚定、用心地循照戒德、定力、明辨的原则正确修持。如果真照课本上所说的,存在十六层天界,修得好的人必然会上升到那些层次。或者,天界、涅槃不存在,修得好的人也不缺即刻当下的利益。作为高层次的人类,他们一定是喜乐的。

“听别人的话,到文本里查,是不能消除疑问的。你必须下工夫修练,升起明确的洞见智识。那时候,疑问自然会瓦解。”

89.只想要这些吗?

尽管人们成群结队地来看龙普,声称这人那人记得许多前世,看见他们过去是什么,前世的母亲或亲戚是谁,等等,接着想听龙普关于轮回重生的意见,龙普总是说:

“我对这类知识从来不感兴趣。只要有近行定就可以升起它。一切来自心。无论你想知见什么,心会赋予你那个知见——快得很。如果你只对这个层次的知识满意,它的好处是,你会害怕转生低等域界。那样,你会下决心做善事、布施、持戒、不相互伤害。你能够微笑,你对福德的果报有信心。

“至于灭除杂染、摧毁无明、渴求、执取、达到彻底灭苦,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94.以问答问

因为我熟悉龙普很久了,当我问他一个问题时,他往往反问作答——那是他要我自己思考答案的方式。

例如,我问: “阿罗汉的心洁净、明亮。他们能否准确预测下一次彩票的中奖号码?”他回答: “阿罗汉会对了解那种事感兴趣吗?”

我问: “阿罗汉睡眠时会像普通人一样做梦吗?” 他回答: “梦难道不是行蕴造作吗?”

我问: “有没有凡人,虽然自己杂染重重,却能够教别人成为阿罗汉?” 他回答:

“有没有许多医生,虽然自己有病 ,却能够治好别人的病?”

96.痛,但不介入

龙普病重时住在朱拉隆功医院。第十七日,他十分疲劳,以至于医生给他插上了氧气管。午夜后,一位著名的比丘,带着一大群弟子前来拜见。我见情况特别,便让他们进入龙普的病房。龙普右卧着,一直闭着眼。当那位比丘和他的弟子们对他顶礼时,那位比丘倾身对着他的耳说: “龙普,您还有痛受吗?”

龙普答:

“受与身依久按其自性存在,但我不参与那个受。”

98.一切来自行为

龙普一辈子从来不接受幸运时辰、幸运日子的说法。即使当人们直接问他: “哪天是出家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还俗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吉日、凶日?”他从来不跟那种想法走。他通常说: “哪天都好。”如果人们请他定一个吉日,他会要他们自己找,不然就说: “什么时候方便就好。”

他常会如此总结:

“一切来自我们的行动。好时、坏时、 吉时、凶时、福德、罪过: 这一切都来自人的行为[业]。”

99.不作秀

龙普从来不作秀、出风头。人们要想给他照相,时间必须恰当。譬如他已经穿上了整套僧袍,预备听波罗提木叉戒经、或者准备传戒、或者参加什么仪式时,那时你请他照相,就很容易。不过,如果他只是随意坐着,你要他起身穿好整套三件僧袍,摆好姿势照相,那就很难说服他。

有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女士,带来一条精致的毯子送给龙普,供他在冷季使用。几个月后,在热季当中,她碰巧又来拜见。她请龙普把那条毯子拿出来,放在他的身边一起照相,因为上次她供养时忘记照相了。龙普不肯,温和地说: “没有必要。”即使她请了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说 “没有必要。”

她离去时,我感到不安,于是问龙普: “您有没有注意到她有多么不满吗?”

龙普微笑了,然后说:

“我知道。她不满,是因为她有一颗不让她满意的心。”

103.续前

当那两位比丘听说他住于觉知时,他们静了一静。接着请他解说住于觉知是什么情形。

龙普解释说:

“觉知是空性、明亮、清净,已经终止造作、终止求索,止息一切心理动作的心的正常状态——什么也没有遗下,不粘着任何东西。”

104.苦的终结

龙普的言语清净,因为他喜欢讲真实的真相。他只讲述佛陀的教导的最高目标,他只讲佛陀的教言当中引向苦的终结的教言。你可以从他最常引用的佛陀教言中看出来。

佛陀说:

“比丘们,有那么一个维度,其中既无地、亦无水 、无火、无风; 既无空无边处、亦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 既无此世、也无来世、无日、无月。我说有,有不来、不去、不住; 不生、不灭; 无立足点、无基地、无维持。这,正是苦的终结。”

108.临终之语

我们诵完《大念处经》后,过了片刻,龙普开始从头到尾讲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结束语:

“佛陀没有在他证得的禅那中涅槃。当他离开第四禅时,他的名蕴即刻全部止息,无余。换句话说,他允许自己的受蕴在心的觉醒状态下,在正常的人类心序流中止息,带着全副念住与警觉,绝无其它心态的显现而遮蔽、迷惑心。这就是完全自处的心。你可以称它为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练求达的境界。”

那就是龙普的遗言。

111.没有恶身业

只有那时,我懂得了龙普说他没有恶身业的意思。

他年届96,依然身体健全、精神矍铄、清洁、平和。念住、警觉随时具足,不受耄昏健忘之苦。

死亡来临时,他无痛、无苦,静静离去。没有给照料他的人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没有多费医护、多费药品、多费他人的时间。

黎明将近,周围无人声物态的嘈杂,连树叶也悄然静谧。空气中透着清凉,细雨如雪,飘然而落。在这寂止之中,龙普——清净的圣僧——放下了色身。惟有他的遗德,令我们感铭无尽。

词汇表

• Appana samadhi: 安止定,最高层次的定。

• Luang Phaw: 龙波; 尊敬的父亲; 师父。对年长比丘的敬意称呼。

• Luang Pu: 龙普; 尊敬的祖父.对一位长老比丘表示极大敬意的称呼。

• Patimokkha: 波罗提木叉。两周一次持诵的比丘227戒。

• Yakkha: 夜叉。一类凶厉的精灵,通常出没树木、山丘、洞穴。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