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札记] 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听诸向阳老师教《少年闰土》

        诸向阳老师的《少年闰土》教学视频我看了两遍。初次观课后,感觉平平,自觉得大咖的课不应该是这样的,莫不是自己解读有误? 于是,又一次点开回放,逐字逐句,细细琢磨。果不其然,大咖就是大咖,不仅被诸老师高深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这节貌似朴实的课堂,蕴含的是诸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语文教学能力。整节课虽然算不上精致,但是集高度、深度、广度为一体,使语文核心素养扎扎实实落地生根。

      《少年闰土》一课,是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鲁迅”,单元要素有二:一是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写作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诸老师的这节课,依托的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编排理念,即: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用的是“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的整体设计思路,把《少年闰土》这篇精读课文,作为鲁迅《故乡》《呐喊》的导读课形式呈现,个人认为这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直接指向的是“精读课文学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的策略。

        本节课诸老师达成了四个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第一自然段;2.借助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难懂的句子;3.学会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4.激发阅读《故乡》以及《呐喊》的兴趣。四个教学目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每个目标培养一种能力,螺旋上升,逻辑性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第一自然段。

        生字新词的教学很重要,它是基础,也是根基,所以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学,生字新词都是要扎实落实在课堂中的。诸老师处理生字新词的方式很赋能,他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方式呈现的,例如让学生写“缚”字,诸老师念“缚在”、“束缚”、“何时缚住苍龙”,一字三词,融生字、词语、诗词为一体,增加学生词汇量,培养语感。

      在落实背诵第一自然段这个教学目标时,诸老师也是很有深度的,他不是单纯的指导背诵,而是以赏析的形式呈现。为什么要背诵此段,那是因为这段写的好,好在哪里?  诸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两方面赏析:一是文字富有浓郁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银),画面感强。鲁迅先生喜欢画画,所以他文字如画。二是这一自然段的用意——倒序的写法。“月下刺猹”的场景下文也有描述,但这两处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第一自然段是以一个特写镜头出现,所以用的是文学的描写手法来写的,下文是讲述的事件,用的是口语化来写的。同样的一件事,用两种文笔来写,一种是抒情,一种是讲述。这样通过对比赏析,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用文字的高明。

教学目标2:借助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难懂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一句话统领全文”。诸老师抓住“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把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借助资料让学生懂得鲁迅的家底很殷实,而句中的“他们”,就是和鲁迅一样有着殷实家境的少爷们。抓住句中的“一些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下刺猹、看跳鱼儿),同时,不失时机让学生知道这“一些事”远不止这四件事,因为每件事情描述之后都有一个省略号,标点符号也是文字,代表着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见多识广。又抓住“四角的天空”,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体会“我”以及“我”的朋友们生活天地的狭窄,犹如井底之蛙,表达的是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目标3:学会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人物形象不难,学生差不多都会从文中提炼出一二,诸老师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人物形象时向前迈进了一步,那就是让学生知道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是有主次之分的,这需要琢磨作者的文字,写的最多内容的那个性格特征一定是最主要的。比如在学生总结出的少年闰土的性格特征(聪明能干、纯真质朴、机智勇敢、见多识广、害羞、善良、重友情)中,“见多识广”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主流。重要的性格特征很重要,但次要的性格特征也是需要的,它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升华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4: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故乡》、《呐喊》的兴趣。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要想了解作家,就要去大量阅读ta的作品或者写ta的作品,因为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正如本单元编排的四篇选文,你想要了解少年时代的鲁迅,就阅读《少年闰土》,你想要了解中年时代的鲁迅,就阅读《好的故事》,你想要了解晚年时期的鲁迅,就阅读周烨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你想要了解去世后鲁迅在后人中的影响,就去读臧克家的《有的人》。诸老师是以《故乡》中三十年后的闰土形象那一部分为介入,让学生谈听后感受,以引起学生跟作者的共鸣,体会到现实社会的残酷,它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磨砺成了木讷沧桑的中年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对《故乡》对《呐喊》整本书的阅读欲望。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编排精神——以阅读推动语文学习。

        至此,这节课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顾整节课,诸老师以《少年闰土》为例子,交给学生品读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的文字有特别的感觉,特别是对人物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往后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一定要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个整体的把握与提升,进而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课虽结束,而意犹未尽。诸老师的这节《少年闰土》只是个导读课,留给观课老师的,我想应该是推进课和分享课(《故乡》或《呐喊》)中诸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学习成果的精彩汇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札记] 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听诸向阳老师教《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