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过的路》-懒惰

《少有人走的路》-熵与原罪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和健康的自己。
病态的自己: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享受舒适,逃避痛苦,不愿付出辛苦,害怕改变和努力。心中充满恐惧,性情固执。
健康的自己: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推动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并且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

怎样才能让健康的自己战胜病态的自己呢?

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基督教所谓的“原罪”。人们的懒惰其实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懒惰始终与我们对抗。

心理医生对此最有体会,患者向心理医生求助,是为了寻求某种改变。而他们对改变恐惧得要命,害怕吃各种苦头。这种恐惧感本质就是懒惰
相当多的已婚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危机重重,若想生活好,一是协议离婚,二就是改变自己,重新面对自己的婚姻。这是个艰苦的过程。看医生之前,许多患者都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以后需要面对的生活。
如果离婚,独自生活,以后必然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离婚,就得花更长的时间和爱人一起克服自身的弱点,以便改善自己的婚姻状态。
许多人接受了治疗,只是为了确认自己早已意识到的可怕的现实。对于真正的改变,心生恐惧。这种恐惧会让90%的人半途而废,终止治疗,害怕做更多的努力,宁可维持可怜的现状,也不想通过努力挽救当前的婚姻。给自己的借口就是没钱治疗了,要不就是太难了,自己做不到。与其说是欺骗医生,其实是骗自己。

其实,这都是懒惰换了另外一种面孔的显现,懒惰像魔鬼一样狡诈,让人们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法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

几年前的自己就总是想省心省力,不想自己去面对社会,待在自己舒适的壳中,只限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就是懒惰。自己的伪装外壳是现世安稳,宁静致远。挺文艺,更自恋,与世无争的姿态,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而不去于之对抗。

结果呢,生活越来越糟糕,经不起一点变故,几年的困境让我越来越清醒。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觉察到自身的懒惰。

虽然自己一直工作,每天花到工作的时间也不少,对工作也尽职尽责,我只算是身忙。但对新的领域恐惧,不敢越雷池半步。从文中看到一句: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不是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都于懒惰有关。

人们总是觉得新信息是有威胁的,因为如果新信息属实,就需要做大量辛苦的工作,修改自己的现状,人们的本能就会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宁可不接受新信息,不吸收,因为懒得去做大量的辛苦工作。

而我就是选择了一条简单的路,害怕改变,选择被动、依赖、恐惧、不正面面对生活中必然的困难。结果出现的时候,只有被动接受,因为懒惰,不去积极改变现状,只是抱怨,怨恨,推卸责任。我现在知道,那个时期,病态的自己战胜了健康的自己。

痛苦迫使我修正自己,反思自己,走向心智成熟之路,斯科特说: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觉察到自身的懒惰;越自我反省,越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我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买单,现在的困境是病态的自己必然的结果。

看这本书,作者如何解读懒惰,这是让我耳目一新,又豁然开悟的一种解释,凡事从自己下手,找原因。

作者提醒我们,不妨重读古老经典,从圣经到释迦摩尼、耶稣、老子及其他古代圣贤,汲取更为深刻的人生见解。但不要期望从中获取更多细节,出于被动懒惰的心理,你希望有捷径可走,确保旅途每一步都安全,都有价值,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是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牵着你的手前进,更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能让你一步登天。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之路的行者必经的痛苦。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战胜懒惰,忍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拥有智慧和勇气,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更提醒了我,读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如果畏惧,懒惰,没有实践,变不成自己的思想,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不出成熟而又自觉的自我,不能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永远被动接受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

那么,事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可能永远保持现状不变,假以时日,只有两种结果:不是好,就是更坏。不管是好与坏,于自己有关吗?自己只是接受一种结果,这个过程,没有自己的参与,自己只是旁观者,更是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成长的机会,放弃了心智成熟之路。

人生短暂,体验了,感受了,才是活过了

文中大部分是摘抄书中内容并给予整理,能引发我的思考并指导我的行动,为我所用,期望也能为大家所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有人走过的路》-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