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态度,决定了你过怎样的生活,选择让会让我们看到结果

文/桑夏

引语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畅销励志书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有N多个疑问句,我有无数次想当面问作者:“你为什么不逃离这样的家庭呢?你明明有机会的!”“你为什么不早点摆脱这样的家庭呢?你明明是可以的!”“你为什么不快点放弃这样的家人呢?你明明已经做到了!”

直到看到正文的倒数第二段和正文最后一句话:“而我称之为:教育。”我对书里的故事彻底释然了。可是,对于原生家庭,我还想从不同的角度知道得更多一点。

拍照:桑夏

所以,我选择了在英国已经畅销了20年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奥利弗拥有多重身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记者、主持人等。这本书是她多年研究成果的精髓,并不局限于纯碎的理论。书里引用了不少名人的成长轨迹作为事例,有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通过一个个事例,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剖析了专业知识,可读性较强。

本书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副标题“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如今,很多人说受困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或许,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我很喜欢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推荐语:“如果能规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书,将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给人民带来快乐、促进国家经济繁荣。”从这一点,我们很明显知道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判断这本书的实用性。

身边有一个朋友,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乖巧的姐姐让父母欢心,下有活泼的弟弟得父母宠爱,她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可外婆带着几个孙辈,不免老一辈思想重男轻女。和这个朋友相处过程中,她很多次提到自己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她说自己特别敏感,她害怕别人对她的漠视,所以渐渐地,她做事一向以目的为导向,性格也较为强势。她也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可是,遇到事,她就会想到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然后反复地让不喜欢的那个自己占据主导。

大家都有看到过这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小时候,大人们觉得小孩没有印象的事情,若干年后,其实我们还依稀能想起些什么,而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入脑海、植入我们行动的。

作者把我们人生的前6年拆解开来: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0-3岁时的关系模式,3-6岁关于良心的描述,并提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0-6岁这个阶段的经历影响的。”事实上,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真的这么有决定性?我看不然。

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她知道自己敏感、强势、缺乏安全感,她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那个“讨厌的自己”。她通过读很多很相关书籍找出口,她悉心听取朋友们的意见来反思自己,她也努力走出去看世界、开阔自己的内心,她还尝试着和家人增加沟通来治愈自己的童年……现在的她,已经与过去和解,生活精致, 待人温和。她也不再什么事情都能联想到自己的弱点,相反,自带光芒。

小时候的经历在她心里长得那些刺,她选择了主动拔掉,先慢慢软化,再让她渐渐消失,真正只让经历融入她的骨血。

每部戏里,都有主角、配角、群演,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呢?很多人会想当主角,因为主角自带光环,总能逢凶化吉。而配角和群演,只是为了成全主角的故事情节导向。可是,这些角色,我都不太喜欢,我更想当编剧、当导演。因为故事的情节、主角的表演都在我的掌控下。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无论小时候经历过什么,原生家庭是怎样的模式,在自己有了思考时,我想,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做选择了。也因此,我喜欢作者写的第6章“成为你自己的剧本作者”。

在这一章里,作者引用了一些真实的事例,列举了一些能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剧本作者的方法,或许能在我们有类似经历时给到一定启发。

村上春树说:“有时候,不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正确的结果;而造成不正确结果的却是因为正确的选择。” 马云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主角还是配角,亦或者是编剧导演,这都不过是一种人生活法的抉择,就像番茄味的火锅底料还是麻辣味的,全凭个人口味去判断好吃与否。但是,如果你要一个嗜辣如命的人去选择一个番茄锅,他能吃,可总觉得寡淡无味。

对爱吃辣的人来说,原生家庭可能是一个番茄锅,其实他是可以自己再添加作料的;相反,对一个不吃辣的人来说,麻辣锅很刺激,可是他也能自备一碗清水,唰唰也还能继续吃。

张含韵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采访说:“三十岁前,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美好是天生的,是父母给的,但是30岁之后,是我一手创造的。”这不就是做了一道正向的选择题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态度,决定了你过怎样的生活,选择让会让我们看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