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的万言书

方_忆拍自张家界

方_忆编写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名的“乞丐皇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时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上书朱元璋直陈时务,批评皇帝用刑太苛。这次上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堪称万言书。朱元璋让中书郎王敏将万言书读给他听,可是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后,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说的全是空话、套话。

加上此文中有“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类的话,又忤逆了皇帝。所以,朱元璋还没听完就脾气大发,把茹太素叫来斥责了一番,并处以廷杖之刑,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叫人读了一遍,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本题,建议五件事情,其中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朱元璋立即命令主管部门施行,同时指出这五件事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了,却啰啰嗦嗦写了一万七千多字,这是繁文之过。

在古代,官方的文章或是奏折有很多固定的格式和语言,大臣们给皇帝写奏折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写得好了没有奖励,写得不好可就有惩罚了,所以在古代,大臣们在书写奏折的时候难免会小心翼翼写一些无用的套话。

皇帝日理万机,根本没有空去看这些繁长无用的套话,如果不认真看,奏折里想表达的内容根本看不出来,勤劳奋勉的朱元璋就因为受不了这些繁长无用的套话而杖责了一位大臣。

茹太素当时时任刑部侍郎,耿直的他每次给朱元璋写奏折(当时也叫朱批)少则七八千字左右,多则好几万,而且写的是长篇大论,晦涩难懂,每次朱元璋批阅之时都需耗费很长时间,搞的朱元璋心里非常烦。

公元1375年,当时明朝接连发生水灾、地震等,古人迷信,认为天灾一出,频频出现的异象是对统治者的警示,所以朱元璋下了命令,让各大臣指出朝政中需要整改的政策,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耿直认真的茹太素就认真思考,写了一封好几万字的奏折,在早朝的时候给朱元璋呈了上去。

朱元璋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对于事情喜欢有绝对的控制,喜欢事事亲自过问,所以每次大臣写的奏折他都会认真的观看以及批阅。当他看到如此之厚的奏折时,顿时一个头两个大,根本不想去看,但是这也是朝臣认真写的,里边可能会有好的建议,只能耐着性子让让中书省官员王敏读给他听。

王敏开始阅读,读了很久,都读了大概接近两万字了还没到正题,朱元璋是又累又烦又生气,为了后边好的建议,只能强忍着让自己听下去,当听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甚少,现在任用的官员不是迂腐的儒生就是庸俗的官吏”的时候,朱元璋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命人将茹太素叫到大殿之上,问他:“你给朕说说你们刑部官吏200多人中,哪些是迂腐的儒生,哪些是庸俗的官吏?”

茹太素这时候心想,皇上这是怎么了,这也不是我想要说的问题啊,我想要说的问题在后边,愣了片刻后,支支吾吾的回答:“皇上,臣只是大体的那么一说,并不是说我能把他们的好坏都给区分开来,其实刑部官员那么多,臣也并不是全都认识。”

朱元璋听到这后怒火万丈,说道:“你连你们刑部官员你都认识不全,就敢在这里胡说八道,说这些没用的”,朱元璋怒不可遏,命人将茹太素拖出去重打。可怜的茹太素就这样遭到了无妄之灾。

其实朱元璋知晓茹太素是良臣,不然怎么能认真写出如此之长的奏折呢,只是奏折的过于繁长弄得朱元璋心烦意乱,失去了耐心。朱元璋尤其讨厌这种繁长的奏折,日理万机,唯恐大权旁落,每天要批阅奏折的奏折就高达200多件,养成了高效的处理方式,看到茹太素如此的长篇大论,也难怪会大动肝火了。

朱元璋虽然独断专行,但是也知道体恤一下属官员。在杖责茹太素时,他发现别的官员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独宋濂脸上局促不安,就问宋濂的想法,宋濂说道:“茹太素写这种大论是针对陛下整改朝政提出建议的,对陛下一片忠心,而且陛下正要广开言路,望圣上三思。”

晚上时,朱元璋想到宋濂说的话,静心拿出茹太素的奏折观看,奏折确实太长了,读到最后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有五件事,其中写这五件事的只有五百字左右,其他几万字全是废话,这其中有四件事是可以采纳实行的,于是命人将这四件事摘抄,并亲自写序言在第二天发给朝臣。

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

为了弥补茹太素,设宴招待茹太素。最后,朱元璋让中书省制定了奏折的格式,限制了奏折的字数,要求事情写的简洁明了,从此以后,大臣们也不再写那种空繁的套话,皇帝处理奏折的效率也变得快了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茹太素的万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