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沟通:亲子关系的敲门砖

让我们回想一下,有多久没有好好跟孩子说说话了?这种“说话”,不是送孩子上学时好好学习的叮嘱,放学时了解作业是什么的问询,而是眼睛对眼睛的注视,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想一想,我们有认真去听孩子说过话吗?或者最近的一次在什么时候?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沟通。

让我们想像一个画面,一家三口坐在一起聊天,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向爸爸妈妈讲述学校的事情,刚开始大家还其乐融融,可听久了孩子毫无逻辑的讲述,父母渐渐失去了耐性,就去聊自己的话题,这时候孩子呼唤父母,试图拉回爸爸妈妈的注意力,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开始呵斥,要求孩子去学习,或者“嗯”、“啊”的敷衍。孩子会有什么表现?他会从兴奋变得不开心,也没有兴趣再说下去了。那聪明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有位爸爸就非常智慧,他会在晚上设立半小时的“谈心时间”,和女儿可以谈论任何话题,女孩最感兴趣地是爸爸工作的事情,爸爸就会很耐心地跟她分享公司的趣事;爸爸最想了解的自然是孩子的学习,可问多了,女孩开始抗拒,这时候爸爸就会转移话题,从别处了解女孩的内心,投其所好,慢慢女孩也会主动向爸爸请教学习上的事情。在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里,父母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会尽可能地达成父母心愿,所以这个女孩的成绩也一直不错。

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当孩子慢慢长大,内心需求发生变化时,单一的沟通模式就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了,家长们就要学会用多种方式去适应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工作忙,忙完一天回家时,可能孩子已经入睡了,无法做到面对面交流,怎么办?可以写字条啊,当孩子醒来看见爸爸妈妈写给自己的信,内心肯定是欣喜的,觉得自己同样被需求。而且文字是理性的,不会像面对面交流时直接带入感情,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可能会发脾气,父母也会觉得委屈,以文字的方式沟通,会减少冲突,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国教育专家卡尔曾说,“很多时候,一些感情是适合用言语进行沟通的,而把它们变成文字落实在纸条上,它们会变得更有分量,也显得更加真实,值得信任”。《傅雷家书》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典范。在作者家里,也同样有一本家书,他们称之为“家庭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里,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随意书写,记录有趣的事情、爸爸妈妈想要对孩子说的话、孩子的疑惑、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大家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和体谅,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好的沟通方式有利于良性的亲子关系形成,在对孩子“立规矩”时,也不会剑拔弩张。

比如,孩子把家里的玩具随地乱扔,却不收拾;跟长辈说话,不懂礼貌大呼小叫;遇到不顺心的事,胡乱发脾气。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将如何处理呢?大部分家庭可能都会以家长的咆哮开始,孩子的哭泣结尾,其实我们原本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

在作者家里还有一个小本子,是个家庭手册,这是由全家共同制定地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当有成员违反这些规范,就会有一定的惩罚,可能是罚款,可能是做家务。为了不让自己的零花钱被罚,孩子表现的特别好,几个月都不会违规,好的行为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由于这些规范对大人也同样适用,所以孩子也不会排斥,甚至还会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尊重。

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最终的效果。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足迹,而是一家三口并肩行走的背影。

这就是今天讲的第三个内容:沟通,亲子关系的敲门砖。我们来总结一下: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了解孩子内心才能更好沟通。沟通方式要多样化,才能满足孩子不同需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约束”,立规矩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