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永琮去世后两个月,乾隆十三年二月,乾隆皇帝准备开始他即位之后的第一次东巡。
一切都准备就绪,但带不带皇后?乾隆犹豫了,一方面,皇帝希望借这次出游,让皇后散散心;另一方面,又担心她的身体经受不住一路的颠簸。最后,在皇后的要求下,乾隆还是带上了她。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次出巡,乾隆和妻子会阴阳两隔。
上路后,一家人心情都极好,皇后那失去光彩已久的眼睛明亮起来,一路笑声不断。皇帝心情也跟着更加明亮。祭礼结束,一家人还登了泰山。
三月初三日,一场雪让皇后感冒了。皇帝急忙在济南安顿下来,让皇后安心养病。在济南一待就是三天,皇后却不见好转,发烧不止。
这个时候东巡计划已经完成,让皇太后和众多王公大臣仅仅因为等自己而长住济南,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于是,皇后一再劝皇帝回京。皇帝反复权衡,终于同意了皇后的请求。心想到了德州就能上船,水程回京也很安稳。
上了船,皇帝刚舒了一口气,太监神色不安地来到皇帝身边,通报皇后身体又觉不适了。
皇帝一惊,立刻起身,来到皇后的画舫。皇后脸色苍白,浑身冰冷,见了皇帝勉强一笑,说:“你怎么又来了,我没什么大事。”一语未了,人已经昏了过去。十多名御医一齐被召上青雀舫。黄昏时分,皇后在皇帝的凝视中去世了。
02
乾隆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谕令恭办丧礼处向户部支领白银三十万为皇后办理丧事,乾隆命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事实上,皇后刚刚去世之时,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惊。真正彻骨的悲痛,在以后的岁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袭来。
在皇后离去的半年之内,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上心头,经常处理不下去任何事务。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实觉,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在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工作没什么效率,有时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经常莫名其妙发火,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
皇后生前所住的长春宫,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每年忌辰,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皇后去世时所乘的青雀舫是她最后生活过的地方。皇帝命令把这艘大船运进北京城,甚至还一度想把城门楼拆掉好让船能顺利进城。
03
乾隆对皇后的悼念,持续了整整一生。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其中有一百多首写给富察皇后。而这些诗是最情真意切,最感慨动人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在皇后丧满之日,他写下一首长诗《述悲赋》: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字字饱含思念之情。
乾隆十六年三月,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日,乾隆写了一首诗,分析自己为什么不爱新皇后:
……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意思大概是说难道是新皇后处处真的不如旧皇后吗?也不见得,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与你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实在无法代替。
乾隆十九年,东巡关外,从避暑山庄启銮,经科尔沁蒙古往谒祖陵时,顺道看望嫁到蒙古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这是富察皇后留下的唯一的女儿。
面对着24岁的女儿,皇帝不由得又想到了她的生母,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乾隆又一次经过山东,就赋诗一首,说明他为什么不进济南: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五十五年,80岁的老皇帝在陵前写下一首诗。他对地下的妻子说,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见到你。自己不想活到100岁,与你相会之期最长不会超过20年了!
乾隆六十年,已经明显呈老态的皇帝在皇后坟前坐了良久,他说,“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你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第二年,86岁的乾隆最后一次到富察皇后坟前,这时距离富察皇后过世已经48年了,他写道“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后来尤嫌不够,在后面写了“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3年后,也就是富察氏去世51年后,老皇帝终于撒手人寰,完成了和富察氏地下相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