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1-20章经典自译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中的三十根辐条围着一个车轴转,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插入车杠,才能发挥车的用处;黏土做的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装东西;盖好的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住人。所以是“有”提供了便利,但“无”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美妙的音乐让人听觉受损,种种珍馐美味让人的嘴巴越来越刁,纵马驰骋打猎让人兴奋甚至癫狂,稀世珍宝让人贪婪而行不轨之事。所以圣人都只追求吃饱肚子就好了,不去贪图这些声色犬马的东西。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世人宠也惊、辱也惊,把宠辱忧患看的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呢?把受宠看的尊贵、把受辱看的卑贱,得到的时候很惊恐,失去的时候也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把忧患灾殃看的跟生命一般重要,不过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所以把天下看的跟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人,可以寄托天下人的期望;爱天下就像爱自己一样的人,可以把天下的使命托付与他。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的称为夷,听不到的称为希,摸不着的称为微,这三个东西都是无法触达的,就当成一个东西好了。没有光亮,也没有昏暗,缥缈中无法言说,他们归根到底是虚无的。这些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恍惚”。迎面过去看不见它的头,跟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这些古时候就知道的规律今天还可用于指导现在的生活。能了解亘古时代的思想和规律,这就是“道纪”。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循道而行的人,都是妙不可言、深不可测的。因为他们不轻易外露,所以我们勉强可以这样形容他们:小心翼翼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言行谨慎就像四邻都在偷看他,礼貌谦恭就像去别人家做客,和蔼可亲就像快要融化的冰,敦厚质朴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心胸宽广就像空旷的山谷,包容随和就像海纳百川的江河,平静时如海一般,行动时像风一样。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最终变为清澈,谁能在安定之后再动起来、最后生机勃勃。懂得微妙玄通这个道理的人,都不会自满,因为他们谦逊不自满,所以可以不断去旧迎新、不断进步。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使心性达到虚无空明,保持在安静稳定的状态。万物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的生死循环。万物最终都会重新归到初始的状态。回归初始称为“静”,然后再生,循环往复。这种生死循环是常态的,明白这个常态的道理的人可以称为“明”。不明白这个常态的道理的话,就会做错事,导向不好的结局。明白生死循环的道理,就会很包容,然后公正客观,然后看清万事万物的本质,明白天地的规律,了解道的真义。循道而行才能长久,确保不会陷入危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明的君上,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些的,百姓都爱戴赞美他。再差一些的,百姓害怕他,更差的,百姓咒骂侮辱他。君上没有诚信,百姓便不会信任他。圣人治国,悠闲自在,少发号令。等到事情都办成了,百姓还不知道,都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抛弃了,才会去讲仁义道德;智慧巧妙出现了,才会随之产生虚伪狡诈;家庭不和睦了,才会产生孝慈的概念;国家出问题了,才会出现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放弃聪明巧智,人们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不再美化宣扬仁义,人们就会恢复孝慈;放弃对货利物质的追崇,世上就没有盗贼了。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不应作为我们生而为人的追求。应该让每个人都心有所属,保持纯洁朴实,减少私欲杂念。不去追逐那些东西,人生就没有忧愁了。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恭维与呵斥,本质上有多少差别?善与恶,又有多少差别?人们都畏惧的东西,我不可以不敬畏。人生漫长而充满未知,众人熙熙攘攘,纵情享乐,或参加丰盛的宴会,或欣赏高台的美景,只有我,淡泊宁静,像一个还没开蒙的婴儿,懒懒散散,像是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众人都富足有余,只有我匮缺不足。我有个愚人的心肠,很笨拙。世人都很聪明、懂得的样子,只有我是糊涂的、不明白的。众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有我顽固的坚持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更看重的是世界的规律。


.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11-20章经典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