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一)

我一直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外表,不是性格,而是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眼中世界的形貌,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吴伯凡老师最近新推出了一个专栏——认知方法论,读起来大呼过瘾,所以决定记录一些对我启发深刻的文字,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子宫和伊甸园可以说都是“原始舒适区”,在这样的空间内,我们不需要自己承担任何责任,不需要付出任何能力,全权由母体喂养,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温暖和舒适,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是不存在认知的,因为没有匮乏,没有挑战,我们就不需要有任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离开子宫,离开伊甸园,我们要为了生存为自己负责,由自己做选择,做判断,用自己的认知来打造自己的生活状态,认知开始的那一刻,也就是舒适结束的那一刻。你想获得认知的权利,必须同时接受与认知紧密关联着的代价——痛苦,选择,自由所带来的强大压力感。

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完全虚假的世界里,你的所有认知,连同你的行为都是虚妄的。有时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会感觉梦很真实,遇到可怕的场景,我们还会表现出恐惧,但有一点是很多人都能够意识到的,就是我们是知道我们在做梦的。虽然我的身体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认知比别人高出一个维度的标志。所谓认知,首先就是要认出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和虚幻性。对应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要去思考和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哪些努力,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虚幻的。

给思维找一个支点。爱因斯坦说过,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恰恰就是导致你现在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你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把问题变得越来越糟,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在增加认识的时候,最缺的不是在既有的认识上不停加码,而是需要一种从自己的认知中抽身出来,看自己的思维方式,看自己的后脑勺,看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的认识,这样你才可能找到你的认知支点,实现真正的认知升级。

盲维。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时,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一旦有盲维,你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你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了一种挣扎的状态。

知识越狱与双环学习。学习有两种状态,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前者是指用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不断完善和丰富它,遇到问题,就可以立刻用它解决。它有个问题便是,在给你引导的同时,它也在禁锢你的思维。手里拿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当你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你也在悄悄阉割你的认知能力。而双环学习则像一个“8”字,当你进入另外一个圆圈时,你来看原来那个圆圈的事情,反而看的清楚。它的认知模式是不断突破你既有的逐渐闭环的世界,打破它,然后再重建一个认知框架。

真真切切的幻觉。我们总认为亲身经历就是真,但实际并不是如此。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幻觉专家,时时刻刻在给我们制造幻觉。比如80%的人仍然能够感受到已经截掉的肢体的存在。这就引起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是真实?如果你认为你的感官带来的就是真实,那真实仅仅是你的大脑处理产生的电子信号罢了。哲学上,有两个概念:表征和实在。手臂是实在,手臂的疼痛感是表征。我们只能感受到表征,不能感受到实在。所以感觉可能会骗我们。我们和实实在在的世界之间一直隔着一层东西,只不过这层东西生来就有,像空气一样,我们就会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的感知系统发生变化时,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化。

感觉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生产系统,是生产系统就一定会出错,出现误差,但我们对这种误差是没有察觉的,就好像一个疯子,根本不会意识到他是疯的,这种对“生产系统”的毫无知觉是最可怕的,所以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试着思考下,是不是自己自带的系统出了问题。

既然认知意味着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舒适?如果你选择“通过痛苦而获得快乐”这样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的话,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你的生存优势在增加,第二,这样的快乐品质要远高于苟且滞留在舒适区的那些人所体会到的所谓“快乐”。

盲人摸象的启示。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一个是输入,也就是我们通过叫做“对象”的东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感知方式。任何一个因素不同,都会造成感知结果的差异。就好像之前朋友圈里非常火的裙子“蓝黑&白金”之争,本质上是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占比不同造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盲人,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生产线时,我们就可能陷入到另外一种形式的盲人摸象中。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任何物种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时,都遵守一个原则——谋求生存优势。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下,够用就好。感知也是一种生存工具,它的功能遵循着一个法则——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所以每个物种都是残障者。比如人,就无法感知到“超声波”的频率。

我们没有全知眼。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这个观点其实就是我们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如何判断我们的认知系统是不是出现错误了呢?你认知的对和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唯一标准就是:这个东西管不管用。想要发现错误,“抽身出来”是一个前提条件,反思的本质就是切换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