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天的时间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团体治疗。16年曾经参加过一次,难忘的以至在后来生活中常想起。
前后不过几个小时的决定,四年之后再去想看看自己的变化。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团体开始前一天十五分钟的谈话,我语无伦次的向他讲述我最近的生活,他回复的是,为我感到高兴。
老师姓吴,是个中年男人。治疗师的身份常让人琢磨不透,界限把控的精准异于常人,不远不近,不高不低。
你觉得跟他熟了,其实他不会让你越界半步。你觉得他很有权威,就差崇拜了,他又提醒别对他抱有想象。
他是个看透生命且睿智的人。
四年前,他对我说:看似最需要帮助的,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以至于每一次,在谷底不想动弹的时候,这一句刻进心里的话就蹦出来,我像被贴了力量标签,这句话像束光带我穿越一次次迷茫。
再一次见他,我说,结束的时候你也要再送我一句话。他笑了。
团体是一个奇妙的能量场,看似一群人各自诉说,相互聊天,争论。其实就是关系的碰撞,链接,纠缠。
它是真实世界的体验,大社会的缩影,多奇妙呢?经历过的都知道。
吴老师作为带领老师,在我看来,他还原了大自然的角色。他包容着团体里的每一个个体,不设期待,给足自由。由对方照见彼此,无处遮掩,真实无比。
人和人的磁场相吸,排斥或无感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
因为是第二次参加的缘故,对流程大致了解,也对关系的互动产生了期待。
为了给对面的L做展示,我这个老学员开始滔滔不绝,从隐私讲到公开。其实我内心是觉得她的参与没有达到我心中设立的标准。
而吴老师却说,这是L能敞开的最大程度。他说话的方式,态度,透出对一个人的慈悲和理解。
三天下来,我看到自己对关系的期待,参照物是自我,以我为标准,我如何给予,也希望如何得到。否则,对方就是不够走心。
从团体看到家庭,我和老公的互动,不就是以我为标准的输出给他,而他却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回应我,两个人天差地别,但我不理解,总是埋怨。
回到团体,吴老师说,团体往哪走,走到哪个阶段,他不知道。
我们都会笑。觉得这是种调侃。
实际上想想,很多事情真是这样,我们能把控的部分很少很少。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出生在哪里?不能决定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以为能把控生活,可生活总是出其不意。突发事件会打乱计划,变化总在变化。
对于孩子,我们以为,输入了好的物质,好的学校,好老师,就会产生好孩子,可结果往往无法预知,成长是一个复杂体系。输入端和结果之间,永远有不可预料的变化。
吴老师给予团体中每一位尊重,你说与不说,说多少,你感受多少又拿走多少,他都是允许的。
他接纳着每一位的情绪,有时是每个人自己的。有时是学员给他的失望和对他的崇拜。他始终保持中立,给予不评判的回复。有时见他独自一人坐着抽烟,很累的样子。想必这种能力不是天然自带,也是后天习得费时费力。
反观自己将期望于老公,孩子,家人,朋友。当他们的回应符合自己的预期,心生欢喜感觉超棒。否则便心灰意冷,暗下决心,下次不能再这样单方面掏心窝,要学会“保护自己”。
何时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不易呢?减少对他人的猜测。允许对方做ta自己,和我不同。我真的不知道,因为这事太难,太难。
慈悲,包容,允许,理解,祝福。简简单单几个字,需要一生去学够不够。一生去学又能否学的会。
一切都是未知。
因为高铁时间的原因需要提前返回,吴老师给的信息,让我高兴好久。我把他能给自己发微信当作是一种肯定,想在四年前,给他发过一条微信,他的不回复,看似无情。其实是当年的自己,对关系界限理不清。
一次团体,一些收获,理想回归现实,还是要从脚踏实地的生活里学,生命之美,在于自然,不疾不徐,让它随时间绽放。心智成熟的路长且阻,祝福自己下一程可以相遇生命里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