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式读书

犹记得以前读历史,最讨厌的就是近代史,翻遍全书,充斥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如洋务运动、复辟等莫名其妙的词汇,走马观花昙花一现的人物,导致我一听到“近代史”三个字,就生理性的头晕脑胀。

随着读书的深入,突然发现再避开那段历史,是不现实的。近代史,是离我们当下生活最近的一个阶段,知来路,才能更好的认识现在和未来。记得才接触张鸣关于近代史的著作,觉得有趣耐读。当时还在北京读书时,有很多同学慕名到隔壁人大去蹭他的课,对他就略有耳闻,以风趣幽默,言语犀利著称。读历史类书籍,一部分是各方求证后陈述的相对更多真实性的内容,一部分是基于多方不确定下的推测论证。张鸣的书,善于把所有高大上遥远的人物,拉到和我们面对面生活的具体现实中,感觉人物很小很身边,事情很简单情节很流畅,对于不知情的初读,有很强的当下现实冲击性,乐于接受。在这种直观的冲击下,陆续又买了他更多的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重说晚清民国》。

我喜欢就同一主题同时读几个不同作家的书,还自诩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张鸣的第一本书很快就翻完了,但是后面两本,翻了一半,中间断了几个月,翻了些其他的书平衡,然后又趁着周末值班,重拾起来,边看边在书里面写各种质疑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他的性格底色,这个底色会反映在他的观点里,书里,行为里。不可否认,我从他书里有收获,比如近代史的概况,如何识别并认知关键人物的历史作用,一些基本的方法论等。但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一些偏颇,如果人跳不出难以忘怀的经历,固化偏执一些观点,会造成很多方向的盲视。

我坚信当下中国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这个平凡易见的词,蕴含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余三兄弟都消亡已久,中华文明仍在延续流长,并日益焕发光彩,为什么?我记得周恩来总理是这样评价毛主席的:“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近三十年来的直接奋斗中生长出来的人民领袖。”中国当下的选择,既是对5000年来根深蒂固精华的制宜,既是对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也是长期各方面环境综合实践得来的成果。

一个国家,应该是从地缘实际,人口情况等最根本的要素入手,不停实践如何发挥出自己文明的最优势,如何将竞争力、影响力最大化,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完善对内的综合治理水平。

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采取立足于最基本的方式,沉下心去调研,以综合后的第一手资料给出解决方法,而不是如书中主观的看法。

所以,要警醒的跳出阅读感受的“舒适区”,多打假式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假式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