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上篇《道经》,之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莆。吾何以知众莆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作这个东西,没有清楚固定的模样。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体;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是真切的,这精神是可以相信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才会保全,屈枉才会直伸,低洼才会充盈,陈旧才会更新,少取才会获得,贪多才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真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所以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受到尊敬;不自己夸耀,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弯曲才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下达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了狂风暴雨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依道施政的人,行为就与道相同;依德施政的人,行为就与德相同;失道的人,行为也失道失德。

合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合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失道的人,道亦使其失(天下)。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难以久立,步子迈得太大的人不能远行。只看见自己的人反而不能明辨真理,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尊敬,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可以说:“因多余的饮食而使身体长出多余的肉,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寂寂无声又广阔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称它为“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负载天下的责任,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不知自重,(只图眼前的功利)轻率地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浮躁就会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落人口实;善于计数的,用不着器具;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重视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朴素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状态衍化成宇宙万物,圣人沿用真朴,则为统治者,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会伤害百姓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载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如果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有急,有刚强有羸弱,有安居有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过度的措施、法度。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天下。穷兵黜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停驻的地方,必然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取得胜利就够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胜利了却不自我矜持,胜利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胜利乃是不得已,胜利而不自以为强。

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消亡。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 | 上篇《道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