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谈人生三度:高度·宽度·深度-第270-296页

晨读:《北大博士谈人生三度:高度·宽度·深度》

作者:叶舟

阅读篇章:第270-296页

书籍内容:

最有趣的是人。人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小到长大,不仅身体渐渐成熟,而且知识信息和智慧也日益增长。生命长到成年人时,长到中年时,整个生命的价值出现高峰期,而后随着年龄增大,60、70、80岁,越老,对社会的价值就越小。生命的价值呈现纺锤型,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只有中间阶段人接受、理解的信息最多,与社会连接的点最多,随着年龄递增,学习得越来越少,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和信息,在日常工作中几乎用尽了。有些信息早已老化,有些知识早应淘汰,但人们还在继续使用,故产生的社会效益自然会越来越小了。

看那些成功卓越人士,他们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资历,但一定有一个开放的人生态度,一定能敞开胸怀接纳外在的信息。而那些失败平庸者却恰好相反,你只要打开他的电话本,就知道他为什么总在“死亡线”上挣扎,因为他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死亡的圈子里,认识的人几乎全是失败者,这些人在一起开口讲出的话多是带着“死亡”的信息,或者是有股霉气。几年、几十年就那么几个熟人,从来就没有打破圈子,到别的圈子里去发展一些新的“关系”。

一窝蜂是人的惯性,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许多人都挤在一个小圈子里倒来倒去,到最后,随着倒的人多了,那些旧信息便越来越接近死亡,所有的努力都意义不大或毫无意义可言,都是瞎折腾。

最终,可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别在旧套路上再自己折腾自己了。与其花十倍的努力在旧圈子里折腾,不如花一倍的力量去寻找新的圈子,去外面寻找新的奶酪、新的刺激。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自于信息的刺激。生命需要激活,但决不是旧信息能激活的,它需要全新的信息来激活。

阅读感悟:

今天的工作谈判还是没有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我自己没有做出业绩,能力上并没有让她们看到相应的数据。

有时候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贴标签,想要改变她对一个人的看法,有时候是挺难的,所以遇到一些没必要一争高下的事情,是没有必要强撑,下一家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有些人会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困境,就禁锢在目前的状况,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放弃另外一种生活的原因。

今晚和同事们的吃饭让我感到原来她们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这么多焦虑,并不是我所看到的那样美好,但是我在他们的眼里好像这些焦虑并没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虑,只不过每个人对于焦虑的处理方法并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少钱又少钱的生活,多钱有多钱的活法,这并不影响我对生活的追求,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尽量想办法去达成。如果一时半会儿完成不了那也没有关系,我记在心里,暗暗地努力,直到我能把它做到为止。

人生这么短,我并不想为太多的烦恼分心,或许有些人认为我的看法不正确,不符合他们的三观,并没有什么的。

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活得自由自在,那就是最好的活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博士谈人生三度:高度·宽度·深度-第270-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