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唐诗艺术⑷

(网图,侵删)

01 唐诗艺术概论④

前面说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的关系。

来看几个小小的例证,看看唐代的受众是怎样传播、接受唐诗的。

据载,盛唐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某天傍晚相约来到一个旗亭,看到有十几歌女在那儿演唱,于是三人约定,看歌女们“演唱谁的作品多”以此来定高低,因为在平时,三人大抵分不出高下。

三人落座之后,上来一歌女,款款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很高兴,因为这是他的诗啊。于是他就在墙上划了一道作为标记。

又上来一歌女,开口唱道,“开箧泪沾臆……”一首五言诗。高适很高兴,这是他的诗。于是高适也在墙上划了一道。

接着又上来一歌女,唱了一首“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王昌龄很得意,在墙上又划一道。“我老王两首了哦。”

此时,王之涣还没有一首被唱,心里有点不安稳,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于是就指着旗亭中最漂亮的歌女跟前面两位说,“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甘愿一生俯首于你们二人之前。”后来那最漂亮的歌女一上来便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在墙上重重的划了一道,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这个故事,起码能说明两点:一是,唐代有相当一部分的短小诗歌是可以入乐的,也就是说,是可以用来被人传唱的。二是,这样一种传唱,对诗人的创作会产生一种影响,它能刺激诗人的创作激-情。这个道理很明显。

与这样的事情相关,就会有一些诗人因此名声大噪,于是就形成了类似我们今天的这种追星效应。

唐代的“追星族”也不少。李白的诗名很高,有一位深居王屋山的隐士,名叫魏万,对李白倾慕得不得了。于是魏万就从北方出发,去寻找李白。几经辗转,从北方一直追寻到南方的浙江,又从浙江北拐来到扬州,经过三千里的长途奔波,终于在扬州碰到了李白。激动极了。李白对他的到来也非常高兴,于是就把自己的手稿交给了他。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魏万为李白留下的若干文字。

这是“追星”。他不仅仅直接“追”这个明星诗人,他还翻用诗人的名号甚至诗句。前面有“李白”,后面就出现一个“李赤”;前边有“白乐天”,后面就出了一个“黄乐地”;前边有《蜀道难》,后面就有《蜀道易》。《蜀道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蜀道易》说,“蜀道之易,易于履平地。”……

类似这样的一些情形,都说明一个问题:唐人,特别是接受者,对待唐诗那是“非常的钟爱”。前面所列举的“反其道而行”,其实也是一种“接受”,而且还是一种更深刻的接受

到了晚唐时,诗歌“追星”的状况就更严重了。有一个名叫段成式的人,在他的《酉阳杂俎》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当时的荆州有一个街卒,名叫葛清,特别喜欢白居易的诗,就把白诗刺刻在自己的身上,有三十多首之多。按“五言绝句”来计算,三十首诗就有六百多字。如按“七绝”“七律”计,那字数更是多得不得了了。不仅如此,他刺刻的诗还配有插图。

段成式曾经和朋友一起到荆州,寻找葛清。葛清见到段等一众人,就把自己的衣服一扒,随手指出任何一首白诗在其身体的哪个部位……绝对是一个小型的“流动的白居易诗作的博览馆”。

唐人喜诗,到了这样一样痴狂的程度,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唐诗的繁荣,唐诗辉煌艺术成就的取得,是不是在情理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 || 唐诗艺术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