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若说:基于正义讲究信用,说出的事才能履行承诺,基于恰当的恭敬,能免遭耻辱。姻亲之间保持亲近,也算是宗族了】


      这句接着上文,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争议很大,我选择能更好的帮助我修身的这一派观点。“复”我对比“覆”,对于自己说的话能够办到。“因”有两种争议,一种解释为依靠、根据,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解释为:所依靠的关系不脱离自己的亲族,就可以效法。一种说应该读“姻”,我目前接受姻这个说法,姻亲,保持姻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不疏远,将姻亲也算做自己的宗族。

      “信近于义”,即使为了遵守诚信,也是要有正确的道义在其中。李零教授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答应朋友下午到桥下面见面,时间到了朋友还没来,但是他为了保守信用依旧不离开。恰好天公不作美,下起暴雨,桥下面涨水,他依旧不离开,最后抱着桥柱子淹死了。这个人,你说他讲信用吗?是太讲信用了!他合乎正理吗?愚忠送了命就不合理!在这里孔子自己也有过一段故事,当时周游列国,走到宋国,孔子一行遇上了强盗,孔子和强盗们讲明身份后,强盗说可以放他们走但前提是孔子要发誓不告发他们。后来遇上一伙官兵,孔子说:“那前面有一伙强盗,你们快去。”孔子的弟子很疑惑问道:“我们这么做不地道吧?我们都发誓了。”孔子对道:“你和强盗讲什么信用”。所以只有知道所守的信用是恰当的,意如“礼之用,和为美”,才能真正的实现说到做到。

      “恭近于礼”我也想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台湾的当权者,为了私利,且不谈认祖归宗,单是向欧美国家谄媚的姿态就恶心人,这就是热脸贴冷屁股,可以说是一种耻辱。另一个故事是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他演绎的一个小职员,为了巴结上级和同事,啥事都往身上揽,一副恭敬不如从命的姿态,费力又费钱,到头来依旧没有谁看得起他,这也算是自取其辱了吧。恰到的恭敬是礼貌,过了就是谄媚,如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最后一句,我接受姻亲这种说法,中国人讲究同宗同族,是一种关系和血脉的传承。如果姻亲之间时常走动,保持关系的亲近,也算是同宗宗族了。另外亲戚之间有时候不仅仅是照顾,更有一份责任在里面。试看电视剧里经常演绎的,家里遭难,变成孤儿,最后都是被亲戚收养,不仅管吃喝,还要担责任,甚至扛官司,其中的原由只有用“宗族”来解释了。我自己也有过类似体会,记得大舅帮我去女友家解围那件事(细节就不展开了),不仅要忍受女友家亲戚的数落怨言,还要陪酒。当时是女友,后来顺利的成了我老婆,如果不是舅舅外孙之间姻亲这门关系,谁会趟这个事儿呢?

    有若从诚信、恭敬、关系三个方面强调恰当才算美,真正做到这几点,要学的地方还很多,值得终身修炼。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