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 Guan读-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Day3 以来访者为师

1.以病人为师。相信来访者的资源;不一定认同来访者的行为,但发自内心地接纳来访;对发自内心地好奇——这是人本、存在一直强调的。

我想在漫长的专业生涯里,这种接纳与好奇,必得是真心的、伪装不来。

葆拉的故事,是讲亚隆一位即将死去的病人,但在「死亡」这件事上,她对亚隆影响重大。

2.死亡是一个中性事件,但我们一直用恐惧去渲染她

医生对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也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医生自己无法容纳无力感或对死亡的恐惧,于是这种焦虑留给病人自己处理。

——这让我想到不能容纳愤怒、悲伤、脆弱等等痛苦情绪的父母,他们避而不谈,但痛苦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让孩子更恐惧了;而另一种父母或者咨询师,他们接住这些痛苦,涵容它们,处理它们,再返还给孩子/来访者的时候,便不会那么令人恐惧了。

人们面对亲朋好友即将死亡时,会无意识的回避,怕自己难过,也很害怕去探望让对方难过、不知道怎么安慰。初衷也许是体贴,好让大家都不要太过悲伤;而对将死之人,却可能是将他独自留在直面死亡的现场,孤军奋战。

而此时,有人能够跟你一起谈论死亡,陪你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本身就是莫大的安慰。

3.死亡

很多文化里,谈到死亡,是禁忌。

然而我记得,外婆去世前很多年,按照老家的习俗,就已经在家里打好了棺材,就停在堂屋,每年上新漆,小孩子就在边上玩耍,一开始有些害怕,后来也不再害怕了。奶奶过世前,也在她精神正好时,做好了漂亮的遗照——死亡分明也不只是跟恐惧相连、不能直视。

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流派里,存在主义是对「死亡」讨论得最多的,而亚隆又是存在主义治疗大师里,对「死亡」议题最情有独衷的一位。他对死亡最有名的洞见是,「死亡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关于死亡的观念能够拯救我们」。由此,亚隆讲到「觉醒体验」、讲到「波动影响」。

亚隆专门写有一本书《直视骄阳》,我们像无法直视骄阳一样,无法直视死亡,但若有机会来谈谈死亡,或许会有收获,毕竟就如无法忽视骄阳一样,我们也无法忽视死亡。

4.葆拉说,黄金时期,是即将死亡时,因着即将死亡,反而将生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只能看到最后一个春天的癌症晚期病人,她帮助了很多人去面对死亡,把她的力量、关怀、对死亡的信念给到别人,她也因此感受到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黄金时期。可以向所有琐事说不,可以全神贯注于最关心的事。

——这不正是亚隆说的「关于死亡的观念在拯救我们」吗。其实,每个人、每个当下又何尝不是正向着死亡迈进呢,所谓「向死而生」。觉察到生命有限、死亡就在前方,或许更能帮我们去看清,什么是真正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3 Guan读-妈妈及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