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台词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影视工业化的初期,富有商业头脑的王朔认为机会来了,和几个朋友合伙,兴致勃勃地开起了影视公司,他认为如果产品的创意和剧情符合大众期许,观众其实是很容易买账的。这样,创意和剧情按照大众心理设计好之后,具体到对话,则招来一帮著名影视学院毕业的学生操刀。王朔一开始很乐观,以他对大众文化的了解,创意和剧情肯定没问题,再由这帮著名院校的才子们加持,产品肯定大卖。然而,王朔的乐观持续的时间有点短,当他看到才子们编写的对话时,他懵逼了,这都是从流行歌词里抄过来的?
其实也没办法,因为流行歌曲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表白时,深情凝望地唱一首流行歌曲;恋爱时,一起陶醉地唱一首流行歌曲;分手后,泪眼绝望地唱一首流行歌曲。脱离了流行歌曲,我们就和被阉了似的,真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关于感情的态度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流行歌曲塑造出来的。情绪来了,肯定有与之相对的歌词,吟唱出来不仅完美表达,更有一种偶像附体的快感,爽爆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的没办法,语境决定语言,新一代编剧编写感情戏,绝对会散发出浓浓的流行歌曲的味道。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种现象实属必然,虽然我也常听流行歌曲,但我还是固执地对台词歌词化怀有反感。有必要先探讨下什么叫台词歌词化。大家都知道,流行歌曲盛于港台,而港台文化则是欧风美雨吹打的结果,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畸化的半欧美文化。文化的载体是语言,与语言相连的是文字,欧美文字的特点是表音,表音文字与实物的距离比表意文字要大,欧美语言与实物的距离因此也就比汉语要大,语言与实物的距离加大,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就会增强,同时也会导致不接地气。一般来说,电影台词里要是出现一些诸如爱、幸福、承诺、愿望等一些比较唯心比较抽象的字眼时,八九不离十这就是一部台词歌词化的电影。
不接地气的字眼适合音乐,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玄妙的不接地气的东西。太接地气的字眼反而不适合音乐。我至今犹记高中时听刘德华的《再说一次我爱你》,里边有一句“一同刷牙一同洗脸”,每次听到这句,总感觉别扭。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这句歌词太他妈接地气了,而音乐是陶醉是飞翔。我的不舒服就好比一只大鸟在天空中舒服地飘着,突然被一支箭射了下来。扫兴。与音乐相比,写实的电影则一定要接地气,很多大导演比如姜文、李安,他们拍写实电影对真实细节的追求能达到病态的程度。还有的导演甚至故意糟蹋胶片,制造那种粗粝的现实感。所以,从调性上来说,音乐和电影经常是相反的。
台词歌词化会把歌曲里的情感带到电影里,而每部电影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电影里的人物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物内心的情绪还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绝不是同一种东西,其浓度、脆度、明暗等绝对会有差别。把歌词套成台词无一例外都是削足适履,不仅表达不准确,观众看来也会不由地出戏,最终造成感情的浪费。
近几年的电影,台词歌词化是普遍现象。《后来的我们》当然也未能免俗,何况它的导演就是流行音乐界的天后,何况电影本身就与一首流行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刘若英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把歌曲《后来》里的情绪具象化,可以说她的目的达到了。只是,具象化是好事么?给予难道不同时是一种剥夺么?难怪有的人在看完电影后会哀叹,以后还让我怎么听《后来》这首歌。
二、人物思想
一部电影的思想性很大程度上由人物思想决定。思想深刻的影片里往往有思想新颖的人物,只是思想新颖的人物往往因思想超前而惨遭当前环境的放逐甚至是毁灭,这就是传说中的悲剧。
关于这部电影里的人物思想我其实没什么想说的,都太正常了,精准地体现了阶级的局限性以及文化的局限性。
见清是标准的宅男(兼屌丝),他父亲给他买游戏光盘的那一刻,就预言了他宅男的一生。恰成对比,小小很社会,会打牌喝酒说脏话,这些奔放特征给见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如同一颗陨石撞进了平静的湖水。这里有必要探讨下见清对小小的一见钟情:从影片所给的一些信息来看,见清从小就被父亲严加管教,这就很容易造成见清对规矩的反抗,所以见清对小小这种“不良少女”的喜欢其实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心理防御,能够防止对父母的自体——客体融合的焦虑。这样,见清喜欢上了小小,但小小只把见清当作同乡、朋友(当然是很要好的那种)。因为小小想找在北京有车有房的男人,这一点见清严重不符合。需要指出的是,小小从开始就不是物质女,她想要的是即有车房又对她真爱的男人(对颜居然没什么要求,简直可怕),这里不能因为她对车房的追求而忽视了她对真爱的向往。小小与几个有车有房的男人开展了几段恋情,但这些人都是玩玩而已。小小绝望了,她发现,车房好像和真爱不太兼容,两者相权,她还是想要真爱。见清,就你了!相恋的最初是美好的。只是随着生活的压力加大,见清认为自己再努力给不了小小想要的车房,于是开始自我放逐,这是在逼小小离开自己,一种主动的被动。小小离开了。小小离开后,见清的压力随之减小,他又恢复了自理能力,开始发奋图强,编写游戏。他编写的游戏火了,见清成功了,随之有了车房。他以车房为砝码去挽回小小,但是小小从开始选择他的那一刻起,其实早就放下了车房,她只想要真爱,以及爱她的男人懂她。见清第二点没做到,所以两人最终分开了。
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见清成功之后,两人如何才能走到一起。我习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问题本身的结构和纹路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而且还能探索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从见清出发,他首先需要破除自己对物质的执念。这执念是生活本身积累出来的,因为他吃过太多物质不足的苦,见过太多物质导致的离合。他认为物质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只要有钱,一切都不是问题。他想要追回小小,必须破除这种执念。破除这种执念之后,他自然就会懂得小小。在这个前提下,再追求小小还需要一段时日。因为如果小小马上答应和他复合的话,不免会给人一种见钱眼开的感觉。见清一定要想办法化解小小的这种感觉,要给小小充足的台阶和借口,而这一切需要用陪伴、耐心、时间去积累,一个月之内绝对拿不下来。可以有事没事去陪小小,在这个过程中绝口不提自己的成功,对小小所做的事情(虽然累而赚钱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用生活细节去堆积。这样最终差不多才能挽回。
从小小出发,她也需要破除执念,但她的执念是自我,这个执念很顽固。小小答应见清复合看似顺水推舟,但需要极大的勇气战胜自我,也可以说是牺牲自我。如果这样做,值不值呢?我认为值。因为见清虽然不懂她,但不是不想懂她。见清是真爱小小,他为小小货真价实地奋斗过,他确实是出于满足小小的意愿而奋斗的,虽然他误解小小想要的是车房。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见清其实是可怜的,因为他迷失了,他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搞的晕头转向。既然两人真心相爱,那么我认为小小是有义务启发见清的,但她就是不说,就是让见清去猜。因为告诉见清真相基本就是告诉见清如何挽回自己,而自己如果被挽回,她怕别人会说自己是为了见清的车房,甚至怕见清也这么想。这就是因为太在乎自我。以我之见,既然想玩真爱,那就干脆玩大点,不要在乎他人怎么看了,敢于承受误解,大胆启发见清,帮他走出迷失,如果走不出,那就被他拖进去,陪他一起死。这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