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阿弥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入行论》,圣静希望这一年能把入行论给大家上完,然后接下来就给大家上一些佛学的有关戒律和佛学的基础知识。

阿弥陀佛,诸位居士吉祥如意,我们现在一起来上今天的课程一起来学习,今天我们学的是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一个偈诵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偈诵的意思是简要地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即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一个是愿心一个是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据《现观庄严论》及其它大乘论典,菩提心有严格定义、分类。从分类上看,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萨,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可分不同类。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种:“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在其它论中也有以八十无尽法而分。当然,从胜又菩提心本体来看,不可能分类,但为了让众生了解究竟智慧,从不同反体而安立各种名言。胜义答提心是远离一切言语思维之寂灭境界,初学者不容易直接趋入,但也能租似发起胜义答提心。所以有些念颂仪轨,比如说《药师八百颂》前,有胜义发心,亦有世俗发心。本论中在此处从世俗答提心而言,虽然广分有无量,但总摄起来为愿行菩提心两种。

  愿菩提心是缘提果而发的愿心,我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普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很多人向往去拉萨。想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定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就愿行菩提心而言,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在祖师大德中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答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答提心,家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我们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拉萨,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或有人问:在行菩提心时,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这点不一定要如此,在发心后,行持时只要不失誓愿,不必时时念叨:我要度化一切众.....一刹那也不离此念,凡夫做不到,也不必要。比如你向拉萨进发,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拉萨的主意,路途中无须一直意念:我要去拉萨,我要去拉.....此举没有必要。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光想发了这个愿,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付出行动,那怎么样能去呢?那就是要称念这句弥陀佛号,致心的致诚的去念它,那你不念,你就光发愿,那你就没有行,所以也是一样的,其实贵在一切东西都是贵在于坚持,付诸于行动。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以上几种从本体与反体、所壕差别、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愿二心,为增深诸位理解,以教理略释一番。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9)